在旧金山机场逛博物馆 新展开幕:便携工艺– 中国编织篮子与容器

2025-04-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作为全球最繁忙的国际航空枢纽之一,旧金山国际机场不仅是中美往来的重要门户,更以其卓越的服务体验、无缝衔接的交通网络和绿色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为旅客打造难忘的旅程。而点缀其间的展览空间,则为这座现代化机场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Photo credit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

【SFO博物馆:机场里的文化绿洲】1980年,一个创新的文化构想在此落地生根——将机场公共空间转化为艺术展陈的舞台,通过博物馆式的展览"使机场环境人性化",向全球旅客展现旧金山湾区独特的文化魅力。经过40余年的发展,这座最初名为"旧金山机场博物馆"的文化机构,已发展成为拥有20个展厅的SFO博物馆 (SFO Museum),每年吸引数百万旅客驻足观赏。自1999年获得美国博物馆联盟认证,SFO 博物馆至今仍是全球机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化机构。

【从临时展览到永久收藏】

上世纪80-90年代,旧金山机场的博物馆以其涉猎广泛、主题新颖的展览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特别是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作为一个非收藏机构,其策展人却以独到眼光,从设计、手工艺、民间工艺、美食、服饰、流行文化到科技历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画卷。随着年客流量从2000万跃升至5000万,博物馆也迎来了质的飞跃,1990年代中期建起图书馆和档案馆,并开始拥有永久收藏,而新设的航空博物馆,则完美复刻了1937年的候机大厅。

Photo credit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

【展望未来】SFO博物馆正计划扩建世界一流的航空藏品研究与展示中心,并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更多观众得以线上参观。这座独特的机场博物馆,恰似一位博学多闻的向导,陪伴每位怀揣好奇心的旅人,在候机间隙领略人类文明的瑰丽与创意的无限可能。

【特展聚焦:中国编织艺术的千年智慧】

2025年4月最新揭幕的《便携工艺-中国编织篮子与容器》特展,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竹编精品,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编织工艺的非凡艺术成就:这些作品多饰以手绘纹样与吉祥图案,寓意美好。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展品虽以"篮篓"为形,实则通体采用木胎髹漆工艺精制而成,既模仿了编织器的形态,又彰显中国收纳器物的独特巧思。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但与陶器不同,最古老的编织品早已在时间长河中消逝无踪。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00-1700年)陶器上上留存的编织纹印迹,成为这项技艺最早的实证。数千年来,中国工匠们剖竹编柳,将竹篾、芦苇、柳条等材料编织成形态各异的日用器皿。编织技法讲究经纬交错,通过不同的编织序列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纹样。北方篮篓以坚固实用见长,装饰简练;而中原和南方的编织工艺则常与木、金属及传统漆器工艺相结合,更为精美华丽。将漆艺运用于编织器物的历史或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用南方特有漆树汁为原料,既能保护器物表面,又能形成独特的光泽装饰。

这些编织器物形态各异,用途广泛——既有穿针引线的针线篮、收纳帽冠的帽筒,也有盛装食物的食盒,以及储存谷物、衣物等家什的各式容器。几个世纪以来,厨房往往远离居室和餐厅以避免油烟热气,而食篮能保证饭菜从厨房到餐厅的传递过程中保持温度。农人们也常用这种篮子将饭菜便捷地带到田间地头。许多编织器物都具备多重功能:比如一个编织篮盖,翻转过来便可当作饭碗使用。其中最富丽堂皇的当属婚聘礼篮:精心制作的礼篮装满美食和聘礼,由新郎家庭赠予待嫁新娘。

如今,尽管塑料容器已大规模普及,但在中国部分乡村地区,手工竹编器物仍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西南一带,从储粮囤、编织背篓到婴儿背架,形态各异的竹制品随处可见。东南数省至今仍保留制作婚聘礼篮的传统,其中许多已转向旅游纪念品和国际市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