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预测:这几类人,以及家庭,容易被内卷淘汰
“内卷”这一现象,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持续了好几年。许多人对它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觉得它像是将你紧紧束缚的水泥,让你无法停下;也有人说它像是一台永不停歇的跑步机,不跑就摔倒,拼命跑也不过是原地踏步。然而,事实真相是:内卷不会消失,它只会变得愈发激烈。
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个人和家庭将逐渐被淘汰。这并非是今天,也不一定是明天,但未来十年,一定会有一部分人被时代的浪潮拍打得无处可逃。以下这几类人,尤其要警惕:
第一类:不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
“我年纪大了,学不了了。”这句常听到的言论,无疑是成年人送给自己的最大毒药。如今,技术更新的速度早已不按“年”来计算,而是按“月”甚至“周”来变化。你看现在的小孩,AI的使用已经比成年人还熟练,ChatGPT无所不知,短视频剪辑、带货、直播等一应俱全。而再看身边一些成年人,Excel都不懂,PPT不会做,PDF也无法操作,开会时只能默默点头,工作也只是重复简单的体力劳动。
遗憾的是,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根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世界像一个不断更新的操作系统,每天都有新的补丁发布。如果你没有跟进,就等同于存在系统漏洞。
——别等到公司宣布“你的岗位已被AI取代”,才后悔自己当初没学点新东西。
第二类:认命型家庭
有些家庭深深陷入“宿命论”的泥沼。从父母辈开始,他们认为“我们家就这样了,别想太多”,或者“上个普通大学就好,不要折腾”,“考个公务员,安稳混口饭吃就行”。更有甚者认为“你表哥月薪六千也挺好的”。这种“平庸哲学”最可怕的一点是,它让你放弃追求更高的目标。
当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曾经充满梦想和好奇心的他,最终也只能变成一个“听话的工具人”。现实是,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认命的人不可能喊累。你可以选择普通,但不能默认自己的一生就该这样。如果你不打破这个局限,下一代还将继续承受这种平庸的循环。
第三类:缺乏核心技能的人
“我很努力,但努力不等于价值”。今天的社会,拼的已不仅仅是努力,而是不可替代性。你可能写得一手好文案,但AI也能做到;你可能做得一手好销售,但算法也可以帮你投放广告。你会修电脑、修电器,但几十元就能有人上门维修。
那么,什么样的技能不容易被替代呢?答案只有两个字:“稀缺”。懂得用户心理的产品经理很稀缺,能够高效使用AI工具的普通人很稀缺,能将复杂问题讲解清楚的人很稀缺,解决关键问题的人更是稀缺。
记住: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被替代的难易度。
第四类:只看眼前、不投资未来的家庭
有些家庭最危险的地方,不是没钱,而是只顾眼前。在这种家庭里,孩子想报个培训班:“太贵,别报。”孩子想学编程:“学那个做什么,又不是考试内容。”孩子想参加写作、演讲比赛:“不重要,别浪费时间。”这种眼光短浅的思维模式,在短期内确实能省点钱,但从长远来看,却会让孩子缺乏视野、特长与广泛的认知。
现在的教育早已不再是“成绩好就能赢”。未来的竞争,拼的是综合能力、思维结构和资源的获取。投资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消费,它是一笔“人生的风险投资”。省下来的几千块,可能会让孩子将来少挣几十万。
——未来的财富,来自认知的积累,而不是单纯的工资收入。
第五类:没有“自转”能力的人
什么是“自转”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你不能仅仅依赖外部推动。学校推动你学习,老师督促你进步,老板催促你工作,朋友推着你上进。可一旦外部环境不再施压,你就会停滞不前。最明显的表现是,毕业后整个人突然“熄火”。
这种人通常不缺能力,而是缺乏内在的动力。他们从不主动去学习、去提升自己,甚至不主动去创造财富。如今,时代越来越倾向于“自转星球”的个体,你会发现能做副业的人越来越多,远程办公的人也越来越自由,不断学习新工具的人,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当你能“自转”,你就能够摆脱被内卷的命运。
第六类:过度依赖“舒适区”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不缺钱,但也不富;不努力,但也不懒;不上进,但也不躺平。每天平稳如水,年复一年,看似安逸,实则最危险。因为真正的淘汰,从来都不是猛烈的,而是悄无声息的。
你以为自己原地踏步,但实际上,别人早已远远超越了你。十年前,你和朋友们一起从普通大学毕业;十年后,他靠副业实现了年入百万,而你依旧在为月供发愁。并不是你退步了,而是你停留在原地太久。舒适区并不是避风港,而是一个缓慢下沉的泥潭。
一句话:你不焦虑,未来的生活会让你彻底焦虑。
如何破局?
讲了这么多,并非要吓唬你,而是提醒你:要“反内卷”,并不是躲避它,而是改变自己的方式。不要在原地待着,害怕被卷进这个漩涡。世界从不等人,时代也不会惯人。
最后送你一句话:“当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会打。”但只要你开始转动自己,无论慢一点,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记住,真正可怕的不是内卷,而是你站在原地看着别人奋斗,嘴里抱怨、心里羡慕,却不做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