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秧苗“智”造记

2025-04-2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颜子晴 刘洪良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从智能育秧中心的无人化生产,到超级大棚里的智慧化管控,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以科技为引擎,不断刷新水稻育秧的“智”造高度。这场农业生产的科技变革,正深刻重塑着传统农耕的面貌,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

智能育秧大棚内秧苗茁壮成长。徐宏宇 周立军摄

智能育秧新范式 科技引领提效能

18日,在友谊分公司智能育秧中心,机械臂精准抓取种袋、AGV叉车有序穿梭、自动化流水线高效运转,一幅农业数字化生产的鲜活图景呈现在眼前。这里的水稻育秧采用全程智能化、无人化生产新模式,正以科技之力推动农业生产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经反复试验调试新型智能装备,友谊分公司成功攻克从高温灭菌到暗室出苗技术瓶颈,构建起智能一体化育秧体系。该模式以机械臂拆垛、AGV运输、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替代人工,通过物理灭菌、精准温控等系列技术,为适度规模化经营统一供苗以及水稻有机种植奠定基础。

在生产环节,控制中心下达指令后,AGV叉车立即将种袋运至备种区。搭载3D视觉识别设备的机械臂,精准完成拆垛并摆放至传输带。种子进入55℃~60℃高温灭菌区,经10分钟浸泡,以物理方式替代化学包衣,杜绝化学残留。随后,14℃~17℃冷却区防止余温影响发芽。长15.2米的桁架机械手将种袋码入双氧催芽箱,箱内传感器配合自动化程序,精准控温在30℃~32℃,48~60小时完成催芽,较传统方式提速近一倍。破袋风干时,8个风机确保芽种含水量一致。

自动精播流水线6个环节紧密衔接,精准控制土层厚度,配备种子回收装置。每叠5盘后,机械手臂码垛,AGV叉车与暗室穿梭车联动送盘。暗室内6个温度传感器实时调控,48~60小时育成立针苗。该流水线的生产效率为800盘/小时,10小时可装满暗室,相当于完成两栋超级大棚的摆盘、覆土、浇水、播种等工作。

水稻育秧工厂生产线。徐宏宇 周立军摄

智慧大棚强管控 精细培育助生长

日前,友谊分公司智慧大棚园区内,得益于智能管控系统,大棚内的秧苗长势格外喜人。嫩绿的秧苗整齐排列,茎秆粗壮挺拔,叶片舒展且色泽鲜绿,根系更是发达健壮,白根如丝般交织盘结。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友谊分公司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深度布局与创新实践。

近年来,友谊分公司勇担使命,锚定农业智能化赛道,以52栋超级大棚为核心载体,依托智能秧田管理系统,借助传感器和算法实时监测、精准调控大棚环境参数,为秧苗生长打造最优环境,全力推进水稻育秧技术革新,切实将“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走进智能育秧基地,智能化设备正有条不紊运转。棚内,智能控制器显示屏上,温湿度、pH值等数据实时更新,与叶龄诊断器共同构成精密的感知网络,根据不同叶龄,形成不同的温湿度管控条件。目前,系统识别秧苗正处于二叶一心期,生长最适温度为22℃~25℃,系统会自动控制卷帘器的开闭程度,将棚内温度维持在这个区间;当土壤湿度低于40%,自动喷淋系统便精准定量补水,确保每一株秧苗都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技术人员介绍,采用智能化管控后,秧苗均匀度、抗逆性均显著提升,曾经需要30多人忙碌管理的大棚园区,如今仅需1名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平台实时监控,便可轻松实现“一人管多棚”。

规划升级再出发 创新驱动向未来

“根据规划,今年我们将不再局限于工厂内的无人化生产,在原有硬件基础上引进AGV无人叉车一辆,解决从暗室出苗到大棚无人化转运的难题……”21日,友谊分公司水稻育秧现场会上,技术人员王天宇向大家介绍。这一设备将打破传统,贯通暗室出苗与大棚种植环节,大幅提升效率,为水稻育秧全流程智能化升级筑牢关键支点。

今年,友谊分公司将突破传统生产模式,在既有规模基础上,计划引入AGV无人叉车,来完成与棚内智能摆盘机器人的衔接,突破由厂内向棚内转运的无形壁垒,实现无人搬运、自主摆盘。

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合作中,友谊分公司聚焦两大核心项目。其一,将棚内自动摆盘起盘机器人从1.0版本迭代升级至2.0版本,新系统以更高精度和更快作业效率,精准完成衔接、摆盘、起盘任务,保障育秧流程高效运转。其二,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知识,完善秧田生产智能管控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巡田机器人沿设定轨道采集秧苗性状图像,实现对秧苗生长信息的全程诊断,并将数据实时反馈给水肥一体化设备,驱动系统智能决策;通过全链条协同作业,实现全程生产无人化,最终达成“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作业效率、提高秧苗素质、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育秧风险隐患、实现工厂化育秧”的“三提两降一目标”。

此外,公司计划新建暗室1座,提升产能,并配套先进监测设备,以智能化手段替代人工监测,精准评估秧苗生长状况,保障秧苗安全生产。

从智能育秧的高效生产,到智慧大棚的精细管控,再到未来的创新升级规划,友谊分公司在水稻育秧“智”造之路上步履不停。以科技为舟,以创新为帆,这片黑土地上的农业“智”造传奇,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破浪前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