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在电波中流淌,人生在音乐中升华
修理店每次说修好的机器可以第二天取,结果我每次去,他们又告诉我明天就好。这样反复拖延了将近二十天,终于拿到了修好的收音机。无奈之下,我只能选择这家修理店,因为这座城市里,只有这里愿意修理这种老旧的机器。
我对这台收音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曾经是我陪伴多年的老伙伴。现在,虽然电台节目没有以前那么丰富,而且大楼的干扰让一些电台的音质大打折扣,但我仍然时不时拿出来听听,回忆那段属于它的时光。
小时候,每当看到别人家的收音机,我心里总是充满了渴望,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九十年代初,我上高中时,父母去市里给我买了一台小收音机。我爱不释手,偷偷带进教室,藏在课桌抽屉里。中午休息时,我就提着它去学校对面的杨树林里,仰面躺在地上,沐浴着秋日阳光,听广播,享受那份宁静和惬意。
后来,记不清那台收音机怎么就不见了。接着,父母又买了一台带广播功能的双卡录音机,广播的音质特别清晰。我常常回家时,早晨收听BBC,里面有节目帮助非英语国家的人学习英语,主持人的发音标准、清晰,简直就是标准的伦敦腔。
暑假时,我一个人睡在屋里。白天劳作,晚上把收音机带到炕头,窗外月光如水,微风习习,树叶沙沙作响。我躺在被窝里,倾听山东台的《田园夜话》,温柔的女主持人通过电话帮助那些迷茫的青年分析问题,给予建议,鼓励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进入上世纪末,我在北京上学时,买了一台新的收音机。每天早上,我会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文广播,中午在教室没人的时候,收听北京台教大家学唱歌的节目,从中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歌曲,比如《哭沙》《原野牧歌》。晚上,不上自习时,我会听那档朗诵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节目,随着主持人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各地的文化氛围中。熄灯后,躺在床上听《浪漫情歌》,在轻音乐的陪伴下,主持人有声有色的朗读让我沉浸在美好的校园爱情故事里。
世纪之初,我步入社会,闲暇时喜欢听电台的《晚报浏览》和《子夜星河》,而不是去录像厅看电影消遣,尤其是在下雨天。我曾经听广播得知有农村致富的交流会,特地去了北京考察了一番。后来在京务工时,我租住在中国农业大学附近的一间农家小屋,收音机成了我寂寞夜晚的伙伴。冬天北风呼啸,寒冷刺骨,夜晚电台播放姚科主持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随着故事的起伏,姚科用磁性的嗓音朗诵,时而激动,时而悲伤,时而惋惜,仿佛我和维特一同走进了那动荡的情感世界。
2006年,我去杭州出差,晚上收音机里播放着浙江广播电台的《伊甸园》节目,主持人万峰风格独特,嬉笑怒骂接听观众电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逐渐减少了听广播的时间,尽管家里还有一台收音机。我偶尔听《新闻纵横》和《千里共良宵》,虽然《千里共良宵》很好,但播出时间太晚,我听得不多。收音机坏了以后,我许多年都没有再买新的一台。直到几年前,我突发奇想在网上买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重新开始了我的广播之旅。每天听着《新闻超链接》《决胜时刻》《朝花夕拾》,在节目中采访的专家学者们带我增长了不少知识。
在如今的数字媒体时代,手机占据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广播逐渐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但我依然热爱广播,特别是当听到“岁月在电波中流淌,人生在音乐中升华”的宣传语时,我总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情感。或许,直到广播电台都消失的那一刻,我才会彻底放下对广播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