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closomatostatin;84211 - 54 - 1;cyclo(kt - {oaa} - fw)
一、基本信息
- 英文名称:Cyclosomatostatin
- 中文名称:环生长抑素
- 氨基酸序列:由 14 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肽(具体详细序列未广泛公开)
- 单字母序列:cyclo(kt - {oaa} - fw)
- 三字母序列:Cyclo(7 - aminoheptanoyl - Phe - D - Trp - Lys - Thr(Bzl))
- 分子量:779.97(或 779.967)
- 分子式:C₄₄H₅₇N₇O₆
- 等电点:无公开数据
- CAS 号:84211 - 54 - 1
所有产品仅用作实验室科学研究,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
供应商: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结构信息
Cyclosomatostatin 是一种环状肽,具有环状的主链结构,这种结构赋予了该肽稳定性和刚性。其氨基酸序列基于生长抑素,含有 7 - 氨基庚酰基(7 - aminoheptanoyl)、苯丙氨酸(Phe)、D - 色氨酸(D - Trp)、赖氨酸(Lys)以及被苄基保护的苏氨酸(Thr (Bzl))等氨基酸残基 。
三、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作用机理:是一种强效的生长抑素(SST)受体拮抗剂。生长抑素是一种调节激素或组织因子,在包括下丘脑和垂体、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以及胰腺等多个器官系统的正常调节中发挥抑制作用。而 Cyclosomatostatin 可以抑制 1 型生长抑素受体(SSTR1)信号传导,进而影响相关细胞的功能。
- 研究进展
- 细胞水平:在直肠癌(CRC)细胞中,Cyclosomatostatin 能够降低结细胞增殖、ALDH⁺细胞群体大小和球形成。尽管它可以完全阻断生长抑素的作用,但对于新的抗炎肽皮质抑素(cortistatin)的抑制作用仅能部分逆转。
- 动物水平:研究发现皮质抑素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低至 0.5 nmol(50 μg /kg)的剂量就有部分保护作用。相比之下,Cyclosomatostatin、生长抑素以及奥曲肽没有保护作用。
- 临床水平:作为 Cyclosomatostatin 前体的生长抑素,已在一些巨噬细胞群体的临床实践中应用。生长抑素在某些炎症性疾病,如胰腺炎和肝损伤中显示出保护作用,但在致死性脓毒性休克中并无保护作用 。
四、溶解保存
- 溶解:可溶于水溶液,在生理 pH 下的净电荷为 - 1。具体溶解情况为可在 20% 乙醇 / 水中溶解至 1mg/ml;在水中,10mg/ml(12.82 mM ,需超声) 。
- 保存:建议密封保存,避免受潮。粉末状态下, - 80°C 可保存 2 年, - 20°C 可保存 1 年;溶液状态下, - 80°C 可保存 6 个月, - 20°C 可保存 1 个月 。
五、相关多肽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Cyclosomatostatin 的作用靶点是生长抑素受体,生长抑素是一种由 14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最初从大鼠下丘脑中分离出来,能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并且广泛存在于下丘脑、胰腺 D 细胞、胃、十二指肠和小肠中,能广泛地抑制各种肽类物质的释放,不仅能抑制内分泌和外分泌,还抑制肠蠕动和胆囊收缩 。
奥曲肽(Octreotide):与生长抑素结构类似的一种人工合成的八肽环状化合物,同样作用于生长抑素受体,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肢端肥大症、胃肠胰内分泌肿瘤等疾病,在研究中常与 Cyclosomatostatin 等生长抑素相关物质进行对比研究 。
六、相关文献
[1] Gonzalez - Rey E, Chorny A, Robledo G, Delgado M. Cortistatin, a new antiinflammatory peptide with therapeutic effect on lethal endotoxemia. J Exp Med. 2006 Mar 20;203(3):563 - 571.
[2] Yue M, Xia et al. "Berberine ameliorates collagen - induced arthritis in rats by suppressing Th17 cell responses via inducing cortistatin in the gut." FEBS J. 2017 Sep;284(17):2786 - 2801. PMID: 28636167
[3] Shirin R Modarai, et al. Somatostatin signaling via SSTR1 contributes to the quiescence of colon cancer stem cells. BMC Cancer. 2016 Dec 7;16(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