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演员百花齐放,吊打现代古装流水线,小姐丫鬟傻傻分不清
曾几何时,影视圈里的女星们可谓百花齐放,五官、脸型各具特色,均能被选中合适的角色。可如今的审美观却愈发趋向于单一和标准化,让人感叹不已。
回顾90年代,《武则天》里的刘晓庆真是令人惊叹,她从15岁的少女演到80岁的老妪,妆容设计随年龄层层递进,单是眉形就设计了超过40种。如今的内娱,又能找到这样的团队和匠心吗?
《红楼梦》的化妆师杨树云在为林黛玉设计“罥烟眉”时,不惜翻阅古籍,找到曹雪芹所描绘的“眉尖若蹙”,用剃刀一根根精心雕琢出那愁绪万千的眉型。这些耗费数月精心打磨的妆容,让演员与角色完美结合,根本不必依赖“让妆”来突出主角的美。
反观现在的古装剧,只有少数大制作才能真正称得上拥有“服化道”的精华,而如今的大小姐妆容,就连以前的丫鬟都显得更胜一筹。这不仅让人感叹“一代不如一代”,更有投资成本不断攀升,而呈现的效果却愈加简陋。
例如《唐明皇》中周洁的霓裳羽衣,竟是由苏州的绣娘耗时三个月手工缝制,衣摆随着舞步在烛光中熠熠生辉。而如今的古装剧,主角佩戴的却是义乌批发的塑料发饰,配角则是一律素衣披肩,这样的“极简风”实际上却是在工业化流水线的衍生中降级了审美。
即使是以“仙气飘飘”为特征的仙侠剧,女主角的打扮也不至于这么简单失落吧?看完唐嫣在《念无双》中的造型,实在让人失望。本应身为当红一线的她,怎么能让服化道变得如此“义乌化”呢?
“让妆”成为了潜规则的背后,真实反映出快餐文化对艺术的侵蚀。投资方要求主角必须“立刻惊艳”,这种扭曲的审美观,使得昔日即便是小配角也各具风姿的黄金时代已成往事。
真正的美从来不需要依赖他人的光辉。我们怀念《少年天子》中杨蓉的灵动、郝蕾的雍容以及霍思燕的温婉,其实是在重新追忆那个愿意为艺术燃烧的创作年代。
或许我们应该问问如今的剧组:是观众习惯了“细糠”,还是你们真的无法做出令人赞叹的好作品?
在此,值得称赞的是《国色芳华》的剧组,他们用心尽力去复原大唐女子的发饰和服饰,殚精竭虑的程度值得其他剧组效仿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