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人被邀观看《长津湖》,观影后竟泪洒电影院:我就是伍千里
近些年来,有关于抗战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就比如去年国庆档的《长津湖》就非常不错,赚足了观众们的眼泪,也让大家对当年的事情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而在这个电影上映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那便是有一位受邀观看影片的九十三岁老人竟泪洒电影院,而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电影一开头,抱着大哥的骨灰罐缓缓前行在回国路上的年轻士兵伍千里!
年幼参军,半生征战
伍千里,原型为李昌言,是第一批加入到抗美援朝战场中的志愿军,他隶属于第九和第七军团的交叉连。他的一生过得极为艰苦,出生于1928年的山东,自小就要受到炮火的摧残。父母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一年到头忙得昏天黑地,最后所赚上来的钱财却还不够一家老小的口粮。由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李昌言选择参军也不是为了拯救国家拯救民族这种高大上的理由,他只不过是为了能够吃一口饱饭罢了。
于是年仅十六岁的李昌言,抱着这样的一个渺小的愿望,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我党的解放军。而在到了部队之后,李昌言则发现周围的都是一些和自己差不多出身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眼中都有着令他羡慕的光彩。
在接受了我党部队的熏陶后,渐渐地,伍千里也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和队友识字看书,并逐渐有了极强的革命信任感,让他明白了如果不想再饿肚子,只是来军队混口饭吃是不够的,而是要把敌人从我们的领土上打出去!
“只有我们这一辈的人把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子孙孙下一代才不会再因为吃不饱饭饿肚子。“九十三岁的李昌言对着前来采访的记者这么说道。并表示多亏了军队中其他队友的锻炼,他才逐渐意识到了革命的必要性,这才会在日后的战斗中有了那些优异的表现。在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之后,十八岁的李昌言正式加入组织,并亲自参加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争,成为了一个身经百战的民族英雄。
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以为终于战无可战的李昌言正打算收拾东西回家,但是却在此时又一次接到了上头的指示。几乎毫不犹豫地,这位已经有着几年作战经历的士兵便选择了服从指挥,重新回到部队中等待出发。
由于是第一批到达朝鲜战场的军队,李昌言和其他士兵的日子并不好过,后续的补给尚未到达,他们只能穿着再单薄不过的衣服,啃着冻土豆,他们的脸和手上的皮肤粗糙不已,浑身上下破破烂烂,但是却走出了军人应有的气势,并靠着他们的一腔热血和坚定的决心,拿下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让敌人再不敢小觑我们的国家。
在当时,李昌言所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便是新兴里战斗,而李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便是在探清敌方情况的同时,掩护渡江的战士们成功完成任务。这场战争乃是抗美援朝的首战,他们每个士兵都是既紧张又兴奋,唯独没有人想过要后退。原定的计划很顺利地进行着,直到夜幕降临,渡江任务已被完成,李昌言这边当即与对面的战友形成包夹之势,一起对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在这场战争中,李昌言腰间负伤,但是却仍旧坚持剿灭敌军,一次次地扛着机枪冲向战场,直至包围圈中的敌军全部被清剿完毕。而在清点战场的时候,我军也是惊讶地发现,这支被他们成功拿下的部队,居然就是号称美军精锐的“北极熊团”。不过由于腰间负伤,李昌言也是被上级强制要求去后方养伤,这才让他成为了四连唯一活下来的士兵。
结语
在诉说这段过往的时候,李昌言的眼里始终都噙着泪水。战争是痛苦的,所给他带来的创伤也是难以磨灭的。但是陪着他走过那段战争岁月的战友们,却是李昌言最为怀念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观看到《长津湖》后,李昌言才会情绪失控,在观影后大哭着表明身份。
这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感动的、欣慰的泪水。他感动于时至今日还有人记得那些已经长眠于雪地中的战友们,更欣慰于我们国家的少年们没有遗忘那段悲伤的过去,在和平的年代仍能保持着警觉性,没有让他们的努力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