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又无赖的诡辩,小电影没少看的郑好
郑好言论逐句剖析:偏见构建的逻辑迷局
1. “郑好声嘶力竭的说,我当著名节目主持人的时候,你们曹云金还在马路边儿上卖光盘的。”
所谓“著名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并不能与相声艺术的成就划等号,更不应成为贬低他人的武器。曹云金在街头的拼搏展现了他为梦想坚持的韧劲,而郑好将其作为嘲讽的材料,正好暴露了他对底层奋斗者的傲慢。若仅凭早期职业遭遇来评定人,恐怕无数大师都得被贴上“不配”的标签。
2. “他竟卖那个一两个人儿演的那个电影儿,他要不是来到德云社遇到了一个叫郭德纲的,你猜这辈子我会正眼瞧一个马路边儿上卖光盘的吗?他能把1000人的剧场给卖满喽?”
郑好故意模糊曹云金的艺术价值,把剧场爆满归咎于师门背景,简直是在侮辱观众的审美能力。观众愿意为一场演出买单,实质上是认可演员的技艺,而非师门的招牌。要是凭借师门就能成功,德云社也不会有“同门弟子却有天壤之别”的现象。郑好忽视了曹云金对传统相声的创新和他精准把握观众心理的能力,选择性失明,才是他真正的“罪状”。
3. “是因为他卖光盘卖的好吗?不是因为曾经教他的那个人叫郭德纲吗?”
这种说法将师徒关系简化为“师父单方面赋予成功”的错误观念。相声艺术的成长,师父只能引路,修行全靠自己。郭德纲门下弟子众多,为何曹云金能脱颖而出?因为他对相声节奏的精准把控和独特的表演风格。郑好否认曹云金的努力,实际上是在否定所有凭自身奋斗取得成功的人。
4. “他不认识郭德纲之前怎么不和我不认识郭德纲之前比呢?你这观点都是跟驴串通好的。”
将“没遇见郭德纲前”的过往做比较,完全暴露了郑好逻辑的混乱。不同人有不同的成长历程,曹云金与郑好之间的对比本来就毫无意义。曹云金早年的艰辛与郑好在曲艺团的学习经历大相径庭,强行对比本就没有意义。郑好用“和驴串通”的粗俗语言回应质疑,根本体现不了理性辩论的素养。
5. “宁公子说,正好别老讲你之前,咱们现在说说现在不行吗?要说之前那金子在德云社的时候,你还不知道相声怎么说呢,太不了解我了,哎,你们金子在德云社的时候。我在电台之前,我在沈阳人,沈阳曲艺团学员班当学员,我在沈阳曲艺团学员班当学员的时候。你们家金子小学还没毕业呢,你们家金子连卖光盘的智力还没有呢。”
展开全文面对“谈当下”的建议,郑好不仅不回应,还通过年龄、学历和过去的职业攻击对方。这样的回应不仅回避了曹云金如今的艺术成就,还暴露了郑好面对现实的懦弱。把个人的学员经历与相声艺术挂钩,用“小学没毕业”“卖光盘没智力”等言辞攻击对方,完全背离了艺术讨论的初衷。
6. “他这辈子遇到的最大的贵人叫郭德纲,但是他不珍惜呀。我这辈子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贵人,每一个我都珍惜呀。”
郑好所谓的“贵人论”,看似道德高地,实则充满绑架性。曹云金离开德云社,或许是基于职业发展的自主选择,并非不懂得珍惜。更何况,珍惜贵人和艺术成就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郑好把自己的“珍惜”当作优越感的来源,却无法证明这种“珍惜”对相声事业带来了任何实质性贡献。
每一次郑好的指责,都像是一把钝刀,不仅没有伤害到曹云金的艺术成就,反而让郑好那狭隘的世界观、混乱的逻辑和不具风度的辩论方式暴露无遗。相声行业的进步,理应依赖理性讨论与艺术切磋,而非充斥人身攻击的口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