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家白雉山病逝 享年91岁 文坛同悲大师陨落
楹联家白雉山病逝 享年91岁 文坛同悲大师陨落。中国著名楹联家、古体诗词大家白雉山先生于2025年4月18日14时40分因病在武汉辞世,享年91岁。他的女儿表示,父亲生前留下遗言,丧事从简,不要惊动亲朋好友。这一消息让文坛深感悲痛。
白雉山本名杨村,1934年生于湖北鄂州的一个诗书世家。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顾问、武汉黄鹤楼文化顾问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国学院诗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钱钟书和杨绛曾评论说,白雉山的诗词高追唐宋,极具文采。白雉山15岁开始发表作品,数十年笔耕不辍。他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通讯、散文、学术论文和诗词楹联,并出版了《汉语新诗韵》《白雉山诗选》《烟雨阁诗钞》《烟雨阁楹联选集》和《名联三百副评注》等十余部专著。其作品被镌刻于黄鹤楼、楚天台等全国近百处名胜,并选入中学教材。
郭沫若早年称赞白雉山“诗词楹联甚有功底”,并推荐他报考古典文学研究生。著名学者梁羽生评价他在汉阳琴台撰写的楹联“书联俱佳,不可多得”。林放先生也认为白雉山不仅杂文写得好,古典文学也很有功底。程千帆则称其诗词很有功力,长联尤见功夫。闻钧天赞誉他的诗作极佳,功底深厚。朱祖延指出,白雉山娴于声律,工于诗词楹联,且多次获奖,久已蜚声艺林。他的散文、杂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报刊,题材多样,评论公允,析理透辟,颇具新意。
白雉山与黄鹤楼的情缘尤为世人称道。2023年在他九十岁华诞之际,正值黄鹤楼建成1800年,他在长江日报江花周刊撰文《我与黄鹤楼的情缘》,表达了对黄鹤楼的深厚情感。文中写道:“早在幼年读私塾的时候,就背诵过关于黄鹤楼的古诗,并偷偷许下心愿:长大后一定要到武昌去看黄鹤楼!后来,在武汉学习、工作、成家直至离休,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武汉不仅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更和黄鹤楼结下了文字因缘。”
1985年6月黄鹤楼重建竣工后,白雉山参与了楼区文化设施的最后检查,并为黄鹤楼撰写了一副216字的长联,由著名书法家陈义经手书,成为白云阁珍藏的文化精品之一。此后,他又为黄鹤楼撰写了多副楹联。自2003年起,白雉山连续九届担任黄鹤楼诗词大赛评委,被誉为“大赛灵魂人物”。他坚持“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白雉山为黄鹤楼所作的长联如下:
九派正茫茫,凭栏吊古,纷纷感慨系心头:想物换星移,涛翻浪卷,白云依旧,黄鹤难踪,念彼戟折沙沉,梅愁柳怨,琴声幽咽,草色凄迷。屈子吟来,泽畔悲音犹绕耳;明妃远去,塞边乡思尚萦怀。更兼他名将美人,灰消烟灭;电光石火,转瞬千年。问诗中圣哲,阁上神仙,何事匆匆成过客。
一游诚眷眷,揽胜登楼,幅幅彩图呈眼底:看鸟飞鱼跃,龟舞蛇翔;绿树婆娑,红墙掩映。当此风和日丽,舟疾帆轻,汽笛争鸣,钢花怒放。毛公豪兴,毫端高峡出平湖;郭老多情,笔下长虹横鄂渚。还伴这雕梁画栋,璧合珠联;壮志宏猷,创基万代。喜楚地贤才,禹州俊杰,相逢济济在今朝。
白雉山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