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山河月明》片头曲:听得我的脊背有点儿发凉

2025-04-23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作者:刘宏宇

大型古装历史剧《山河月明》,据说风评较热。因一向对“明史”不那么感兴趣,原本并没打算看,只因极片段地听了一耳朵这剧的片头曲,很觉快意,就禁不住还是看了看。

因为电视台运作的一些原因,总长不到两分钟的片头曲,被截到只剩最后一两句;对于急着追剧的观众,这许是很好的,可对于想把歌曲听完整的笔者,就尴尬了。大概也是防疫期间闲的,挺执拗地想方设法从网上“抠”到了这首名叫《江山纪》的片头曲,终于连词带曲听了个透;然后,之前的“快感”倏忽荡然无存,留下的却竟是深深的恐惧式的心灵战栗!

有兴趣的话,不妨也上网搜搜《江山纪》这首歌,好好品品歌词,特别是最后四句: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很豪横是不是?很有气势对吧?可是……如果也看了《山河月明》这部剧,会不会也觉得有点儿脊背发凉?

(一)剧情故事及其“偏颇”的根由

展开全文

简单说一下《山河月明》这部剧——以明朝初年到永乐末年总共半个多世纪的时段为背景,从“皇权”角度讲述“洪武”(朱元璋年号)、“永乐”(朱棣年号)两朝的“顶级权争”。

就这!完了!就笔者的认识而言,长达四十五集的大剧,真说起来,就这么一句话!

不说什么“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也不纠结影视创作对于“历史”的“忠诚度”——不说帝王将相说谁呢?老百姓?谁认识、谁知道啊!所以,站在“皇权”角度讲历史故事,无可厚非;毕竟,史书专注的是帝王将相,并不怎么顾及“别人”。至于对“历史”的“忠诚度”,不管怎么说,近些年的古装剧,总还是相比较而言“超越”了要么戏说要么干脆“架空”的“娱乐精神”,有了点儿“正经样儿”,姑且也就算“正剧”吧。

为让没看过剧的朋友也能明白笔者所述,还是扼要说说剧情故事——明初,“太祖”、开国“洪武皇帝”朱元璋,为稳定政权,一方面加强对败逃的蒙元势力(史称“北元”)的软硬攻势,一方面不惜冒“戕杀功臣”之名,以果断也可以说“暴虐”的手段,多轮、数度严厉惩治众多“与民争利”的功臣勋戚,籍以给予广大平民(黎民)尽可能公平、宽裕的生存条件;其第四子、本是“戍边藩王”的朱棣,又继而冒着背负“篡逆”千古骂名的风险,以战争(靖难之役)方式从“正统”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皇权,在其父朱元璋“洪武之治”基础上,励精图治,成就了从经济到文化,从内部到外部,从陆地到海洋的一系列巨大功绩,用二十来年时间(纪年22年),为明王朝全面打下坚实基础,缔造彪炳后世的“永乐盛世”,其本人,也荣膺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帝”之谓(惯常概念中,我国历史上被称“大帝”者仅五位——商武丁帝子昭、秦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明成祖永乐帝朱棣、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剧的第一主角是永乐大帝朱棣,但将近90%的分量,放在了其人在父亲朱元璋、岳父徐达(元末明初杰出军事统帅、明太祖朱元璋挚友干臣、明朝极重要的开国元勋)、长兄朱标(懿文太子、明兴宗帝、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正妻徐氏(仁孝文皇后、徐达长女)等人的教导、辅弼下,从顽皮少年成长为千古一帝的“历程”,只用不到10%的篇幅“掠影”了“永乐大帝”在权力顶端的历史做为——高速“跳转”的年代加频密的配旁白满屏字幕,很“怠慢”了“永乐盛世”,几乎可以说让不知道或说不够了解相应历史的受众,仍对这一“中古”向“近古”的“过渡”中可谓“最重要”的“划时代”历史事件白驹过隙、不知所云!

为什么呢?为什么“前传”大大重于“正传”?想来,大体原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史料所限——我们的史书,更善于或说乐于记述权争、战事,而相对轻视“政治承平”的时期,也可以说“不在意”绝大多数情况下更是人文进步、生产提升、技术与经济跃进等等共同形成社会繁荣的“发展期”;这就形成了缺憾——即便很想大书特书“永乐盛世”,也恐怕没有足够的可参照的、不易遭到挑战的“权威”信息。

其二,讲故事的需要——“承平”的“建设”有什么意思呢?打打杀杀、尔虞我诈,才是更好的“故事”啊!甚至都可以说,离开了那些“冲突”,故事根本就讲不起来,讲了也没人“买入”!追求惊险刺激,可以说是全人类听故事、看热闹的“共同兴奋点”;在我们民族而言,这个兴奋点的“完备”,还须加上一个重要“辅料”,就是以“高层”、“顶端”为主角!

其三,想要“正化”或说“板正”明太祖朱元璋“戾酷”的“历史脸谱”,并相应地“美颜”明初两代统治者(朱元璋及其子辈),可理解为对“历史共识”的辩驳、修正。

(二)为啥总盯着“明朝那点事”?

往近里说,对于明王朝的“历史关注”的“正经”起点,可能就是那本叫做《明朝那点事》的现代著述。再往前,比较深入大众的,当属上世纪七十年代(或更早)问世的长篇文学巨著《李自成》。当然,以香港引领的很多“打底”明朝“厂卫”的传奇武打影视作品(代表作《龙门客栈》及《新龙门客栈》、《锦衣卫》、《绣春刀》等)也“功不可没”,以至于内地纷纷效仿(内地影视基本上除了“效仿”就是“借鉴”,少有“自主创新”,原因多重而难述),以至于受众发出“让锦衣卫东厂歇歇吧,能不能讲点儿其他朝代的故事”的戏谑考问。

之所以比较“锁定”明朝去评说、分析、讲故事,大抵也是三方面原因:

一是,矛盾纠结的《明史》。《明史》,从“典籍”的角度来说,可以算是华夏“古文明”最后一部“正史”;其后的清王朝,由于历史原因,并无与《明史》及之前的“诸史”可以“平起平坐”的“正史”,只有《清史稿》和“起居录”这样的多少显得不那么正式的著述;再往后,就……还是说回《明史》——“最后”的“完备史书”,可以让后人比较完整地、处于更趋近“传统角度”地较为“全面知悉”来龙去脉;同时,由于是在“非我族类”的“胜方”满清统治者倡导、监控下所成,自成书至今,又始终被疑因“犬儒之智”而“非信”;于是,就成了“又可信,又可疑,不信则或无可信,信则难免偏误”的矛盾体;又于是,可供挑拣、质疑、纠结以至“反转”的“点”,就显得丰富了起来。

二是,明王朝的“划时代”地位——如果说,中国近代的落后、被动、屈辱“盖由满清之腐朽”,那么,就似可以说,其根源,明朝“责无旁贷”!最简单的“历史公式”是,如果没有明末的纷乱、衰败,起于边塞一隅、区区十数万兵的满蒙势力,未必有机会“入主中原”,更也就难说会如事实发生的那样,很大程度在“制度”上“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所以,归根结底,“享国”比满清更长久、曾经盛极一时的明王朝,才真正是中华民族“保持领先”与“积贫积弱”的分水岭!很值得考究、惕省!

三是,相比之前诸多朝代和后面的清朝都更严酷、可谓“登峰造极”的“特务政治”所蕴涵的“历史使然”和“历史必然”带给后世的太多疑问和深切思考——以“厂卫”为物化特征的特务政治,给国家的顺向发展造成严重阻力!甚至于有人认为,若非“特务政治”及其“根基”的“阉祸”,中华民族极大可能在明朝中期即进入“资本经济”的社会秩序。即,明朝的某些机制,不仅成为其衰落、灭亡的导火索,更是阻滞整个民族“社会形态正向跃升”的重大障碍!换言之,明朝统治者,可以说是亲手葬送了自己创造出的“进步”机遇!这难道不值得研究么?这种在以往历朝历代都没有的情形,不该好好“说道说道”么?!

以上三方面相叠相融,确实使得明朝“有故事”、“有看点”、“耐品咂”。另外,其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平民”出身和百转千回的“发迹史”,也多多少少“印证”了“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质朴民愿”,使得这个朝代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具备了更丰茂的传奇色彩和更具“贴近感”的“励志”属性。

相当遗憾的是,无论史籍的“两面性”,还是特务政治的局限性,都更只是提供了“讲故事”的灵感和“切入点”,而基本可认为无关乎社会的进步、停滞或倒退。明朝的一切“故事”,跟之前历朝历代相仿佛,不过也就是在一个“死循环”里“鬼打墙”罢了,谈不到“如果那么”、“如果不怎么怎么就会怎么怎么”,特别是关于“资本经济”——印发纸钞、手工业长足进步,都不能、不可能,改变“皇权家天下”的制度本质。

(三)两千多年打不破的死循环

明朝的建立,是元末血腥纷争的结果。现象上看,有点儿像隋唐之易,但本质上区别很大——隋、唐的政权交叠,主体的发生,还是在贵族阶层内部,唐代隋,更是在隋“大定天下”基础上政治秩序的“理顺”;而明朝的建立及最初期的治政,面对的是武力强悍而政治智慧不足的蒙元(元朝总计九十多年不足百年,却“历十三世”,政治秩序极不稳定),接过来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且立国后长达七八十年间,仍不断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纯粹“平民”且是“贫民”出身、“起事”前大字都不识几个的朱元璋,虽深谋远虑且善于用人,却真心谈不上有多么的“雄才大略”,多疑、乖谲、深险的“人格特征”,也注定了“安全压倒一切”的统治理念。

比如:如同《山河月明》剧中大力表现的“与民共享天下”而非“与儒共享天下”的执拗,看上去很是亲民,甚至都挺有“站在最广大一边”的意思,可实质是什么呢?他就是“民”、“草民”,他能“翻天”,焉知不会有人效仿?不“安之”,不是等于给自己挖坑?

又比如:“与民共享天下”和“与儒共享天下”,难道一定就非此即彼?有没有驾驭不了“知识阶层”的“短板”?治理国家,要依赖“文官集团”,而又与之明确隔阂,若说缺乏政治智慧,倒毋宁说由于自身不足而“难以共情”、“力有不逮”。

再比如:为防功臣勋戚“作大”大肆分封子代的“藩屏”之策,不说“打破”了“大一统”格局,也是罔顾“历史教训”的“笨招儿”,说“倒退”都不为过!而这一现象的背后,可不还是满满的“家天下”思维定势?!

不仅“家天下”,而且——天哪,居然,如同电视剧片头曲所唱——江山相雄不相让!

啥叫“相雄不相让”?就是“强者为尊”!谁拳头硬谁胳膊粗就听谁的,而不是谁更“正确”更能“引领发展”才听谁的!即,“家天下”基础上,确立“专治极权”归属,还是要看“实力”!无论从我们民族的“传统”来讲,还是从当时“现时”形势而论,所谓“实力”,更指向甚至是唯一指向军事方面,赤裸裸的军阀政治!

再看本文开头就提到的那曲《江山纪》——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今王”,更指该剧的“男一号”永乐大帝朱棣。“秦皇”指秦始皇。“瘗”读作yi、四声,音同“易”,意思是埋葬、埋藏。秦皇“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有说是“以弱天下之民”,也有说是发愿天下永无兵戈——秦始皇帝实现大一统后,收缴“天下”所有兵器,熔铸成了十二个巨型“金人”(铜人),既让“民间武装”难以构成可为“威胁”的战斗力,也宣示了不再战争至少不再大规模战争的心愿。“葱葱”,茂盛、充满生命力的意思。“佳气”是什么?指什么?“空此”又是什么意思?

以笔者粗浅的认知,是这么理解“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这两句“收官”歌词的:秦始皇收缴武器以“安定天下”的夙愿,是注定“落空”的,但他建立的“家天下”统治思想和“强者为尊”(江山相雄不相让)的“佳气”,却充满生命力如同昨天才诞生那般,传袭到了一千大几百年后的“燕王”朱棣那儿。

大明朝家天下!武力!战争!以战争论强弱,决成败!

如是,真的是让人胆战心惊、寒栗难安!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