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实用的网络受众偶像观
偶像从一种借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精心雕琢的统一形象,演变为当下多元、立体且情感饱满的文化载体。社交网络时代,偶像形象已不仅仅是明星的个人魅力与才艺的展示,偶像文化的演化折射出审美潮流的迭代,映射着集体情感和主流消费观的不断演变,是社会心理、文化认同与情感消费逐步交织的结果。偶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当代社会对价值观的需求和期待,反映出个体与群体、娱乐与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偶像观的演变:从全民偶像到个性崇拜
1.0时代·颜值即正义——全民偶像的统一标准
在尚未被互联网撬动的时期,传统媒体独揽话语权,构建了统一标准化的偶像体系。费翔、刘晓庆、倪萍等主流推出的明星,以其耀眼的外表和大方的气质,成为了时代的娱乐标杆。各路省级媒体紧随其后,包括湖南卫视打造的《超级女声》等火爆节目在内,明星的形象借助电视荧屏广泛传播至大江南北,观众通过电话与短信投票参与其中,在一场全民共鸣的仪式中共同见证全民偶像的诞生。全民偶像成为观众心中“美”的代名词,进而成为难以撼动的审美标准,在淳朴的“造星时代”下观众的评价尚未脱离主流媒体的权威影响力,个性化的需求仍然处于萌芽状态。
2.0时代·个性即正义——偶像多元化与圈层化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让传统的偶像光环显露疲态。网络时代赋予受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个性化审美蓬勃兴起,非主流、二次元、同人文化等次文化元素如潮水般涌现。传统主流媒体主动顺应或被动裹挟进这场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风暴,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主动探索个性化差异化的造星路径,有些媒体的节目则被动跟随潮流,误打误撞成为后续短视频时代的“审丑”文化先锋,展现出大众对传统审美桎梏的自我解构与重构。偶像形象逐渐摆脱统一模板的束缚,传统电视春晚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加持弹幕互动的网络春晚及网络综艺,此时的受众已不满足于单一美学,而是渴望在差异与反叛中寻找共鸣,杨超越、马天宇等新兴偶像的迅速蹿红便是个性潮流的鲜明注脚。
3.0时代真诚即正义——情感驱动的偶像消费
随着网络社群经济的日益成熟,受众对偶像的追求已不再“一眼万年”,华丽虚幻的外在包装无法长期留住粉丝,受众转向了对偶像真实情感与内在品质的渴望。在近期热播的《一路繁花》等综艺节目的“照妖镜”下,精致利己的明星渐渐失去市场的青睐,勇于展示自身真实、用真诚打动人心的偶像正在脱颖而出。他们“接地气”的行为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给同样为生活焦虑的受众提供情感慰藉与精神支撑。在“天哪这简直就是我”的共情驱动下,偶像消费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投资,而是进化为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二、情感驱动的三重表现和受众共鸣
偶像观的实用性演变轨迹在深层次上是一场情感与价值观的双向奔赴。在“真诚即正义”时代,观众对偶像的期待已从外在形象转向更深层的情感联结,而这种联结主要通过三种不同维度的“真诚”来建立。
1.态度真诚——唤起受众的“同情心”
在信息透明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受众对偶像的故事与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入的洞察。态度真诚的偶像的自我剖白和真实叙事引发受众的同情心,使受众在“ta还不如我”的共鸣中产生同病相怜的代入感,并愿意进行情感投资。刘晓庆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懈奋斗的人生故事用一种历经风霜后的温暖与坚韧成为受众心中理想化的精神追求,王菊、杨超越亦凭借自身真实而不做作的叙事,唤起了广大受众对努力拼搏者的同情与支持。相反,李小冉在综艺中的日常言行里透露出的精英主义则难以触动人心。态度真诚的偶像往往具备励志、逆袭的标签,他们不必完美,但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打破外界的质疑,赢得受众的认可。
2.行为真诚——唤起受众的“信任心”
行为真诚的力量体现在偶像对自身言论的兑现,言行一致,摒弃刻意营造的“完美人设”,凭借真实行动赢得观众的信任。在社交媒体的聚光灯下,偶像的每一举动都被无限放大,受众对偶像敢做敢当的要求愈加迫切,“说到做到”的实干作风得到受众的青睐和信任。孟子义用敢于面对舆论、不断突破自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大众的信任;过于注重塑造虚假人设、缺乏实际行动的“立flag型”明星正在被清醒的受众剖析和抛弃,在团队中处事老辣圆滑、暗中推动局势但缺乏真实行动的表现让受众产生疑虑和距离感。在偶像真情实感身体力行的实践中,行为真诚奠定了偶像与受众间信任的基石,成为连接美好理想与奋斗现实的有力纽带。
3.观念真诚——唤起受众的“归属心”
观念真诚体现在偶像对自我价值的坦然表达和对集体利益的责任担当。粉丝经济,受众不再满足于单向的偶像崇拜,更希望在偶像身上看到与自身价值观相契合的力量。能以真挚观念回应时代呼声,展现大局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偶像,更容易使粉丝形成归属感。刘晓庆便是坦诚真实的生动代表,她不仅五十年如一日坚守对艺术的追求,也以一种身先士卒的真诚观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对其人生态度的认同;综艺中在团队分歧的关键时刻选择回避责任、维护个人利益的立场则难以与受众建立观念一致的情感对接纽带。观念真诚的偶像是形成粉丝社群归属感的源泉,受众与偶像在三观层面的认同带起情感与价值观的共振。
三、情感消费的底层起因
在“真诚即正义”成为偶像现实性审美趋势的风向背后,是政治环境、经济压力、文化认同与社会心理的综合反映,其共同驱动着偶像消费的理性化与情感化,塑造了当下社会对偶像的期待与需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真实与务实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助力现实主义偶像的崛起。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精神替代早期娱乐至上的“偶像崇拜”,现实主义偶像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切实可行的价值观,代表着社会的奋斗精神与励志典范,他们的形象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与情感诉求,展示生活中的英雄与奋斗者,因而更能与普通民众共情。
在现实主义推动偶像形象转向务实化的同时,经济压力也会对受众的情感消费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受众不再迷乱于电子虚幻的享乐和偶像短暂的光辉时刻,受众消费回归审慎理性,情感消费逐渐走向实用主义,对偶像的打赏从“过一把瘾”的纵情转为更具使用价值的情感投资。受众对偶像的期待从“娱乐性”转向了“情感价值”,他们希望从偶像身上获得更多的精神支持与情感依托,帮助缓解生活中的焦虑,提供精神上的慰藉。相比充斥着精英气息华丽光鲜的明星,受众更倾向于关注真诚真实的偶像形象,情感投资趋向稳健。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文化的抱团强势传播让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危机,加之互联网下的分众化和碎片化传播趋势,传统文化在某些层面被边缘化,缺乏了能聚集大众共识的统一文化符号,对集体记忆的重新寻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已经迫在眉睫。全球爆火的《黑神话:悟空》同时盘活了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和现代游戏工业,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自信回归。然而追求市场化和文化传承双目标的道路具有复杂性,2025年春节档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对道家文化形象的丑化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尊重,致使受众反感,口碑崩塌。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深刻影响着当代偶像的塑造与受众认同,偶像的核心也将逐渐转为承载集体文化记忆和社会价值认同的角色。
伴随着文化群体认同的重新构建,偶像逐渐成为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由于早年网络时期的偶像形象多是互联网世界的一种投射,偶像与受众的连接仍然囿于虚拟交往的范畴,网络用户之间的虚拟社交和偶像崇拜成为替代现实的想象寄托。伴随经济压力和文化迷失,社会心理正在进行深刻变化,从虚无主义的空洞追寻到存在主义的自我实现,为受众提供脚踏实地的的安全感,“实干家”力量鼓励受众通过践行价值观获得生活的意义和力量。
偶像观的变迁与社会的深层变动紧密相连。当今受众对偶像的期待已不再局限于外在的完美形象,而是向其积极内涵、真实性和情感共鸣的方向转变。从个体角度看,偶像观的实用性演变揭示出大众对自我认同与情感连接的深切渴望;从集体层面看,受众回归更加理性、务实和积极价值观的趋势日益显著。这种转变从根本上契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符合当下社会对文化责任感与集体认同的需求。偶像文化将向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它们不仅要满足个人情感的寄托,还要承担起文化传播与社会责任的双重使命。届时,偶像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偶像化”外表,而在于它们如何在情感和精神层面连接每一个受众,成为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赋予受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寻找自我和归属的力量。(于晓风,闫晓晗)
作者信息:
于晓风,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闫晓晗,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