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舟七号出舱突发火灾警报!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
目前,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陈冬和陈中瑞已经成功完成了一次出舱活动,这次任务也是自中国空间站入轨以来的第20次出舱任务。从神舟十二号起,每一次的空间站任务都会安排航天员走出空间站的内部,进行设备安装、修复等工作,这种出舱活动已经成为了常规操作。
然而,每次出舱任务的圆满成功,都少不了回顾神舟七号航天员的开创性贡献。那时,航天员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在神舟七号的出舱任务中,飞船突然响起了火灾警报,航天员们必须冒着巨大的风险完成首次出舱,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展现中国航天的力量。
2008年,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共同执行了这一伟大的任务。与此前的神舟五号和六号任务不同,神舟七号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标志着中国人在太空中的首次足迹。
在出舱过程中,翟志刚和刘伯明穿着舱外航天服,来到神舟飞船的轨道舱,而景海鹏则留在返回舱内协助完成出舱任务。由于外太空的真空环境与地面环境截然不同,舱内外存在巨大的气压差,因此舱门无法像地面模拟中那样轻松打开。为了能够顺利出舱,首先必须对轨道舱进行泄压。
在地面水槽模拟出舱时,舱内气压降到2千帕左右,舱门就能轻松打开。然而,当翟志刚尝试在太空中打开舱门时,情况却大不相同。尽管他将舱内气压降至1千帕,但他仍然无法像地面模拟中那样轻松地打开舱门。尽管努力了三次,舱门依旧紧闭。
由于身处失重环境,翟志刚每次拉动舱门时,都需要极大的力量,这使得他消耗了大量体力,而时间也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在短暂休息后,刘伯明为翟志刚拿来了一根撬棍,尝试通过它撬开舱门。在两次尝试后,舱门虽然打开了一条缝,但由于外界吸力的作用,舱门很快就被紧紧地关闭了。两位航天员并没有因此放弃,刘伯明在旁协助翟志刚,最终在耗费了7分钟的努力后,他们成功地打开了舱门。这个过程,在地面看似简单的动作,到了太空却变得异常困难,付出了巨大的体力和时间。
接着,翟志刚慢慢地爬出了轨道舱,成功脱离飞船,漂浮在浩瀚的太空中。在那一刻,蔚蓝色的地球和星空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翟志刚作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中国人,亲眼见证了太空的无垠与壮丽。与此同时,他向地面飞行控制中心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然而,就在这一刻,轨道舱内忽然响起了冰冷的火灾警报,警报灯不停闪烁,地面电视信号也出现了卡顿和马赛克,这让人心头一紧。毕竟在太空中,面对紧急情况几乎无法得到及时救援,而当时的地面控制中心也没有现在这样配备备份火箭进行应急操作。
景海鹏立刻让刘伯明检查轨道舱的状况,而刘伯明在检查后并未发现任何着火的迹象。翟志刚也迅速冷静下来,意识到由于舱外是接近真空的状态,舱内根本没有足够的氧气,火灾几乎不可能发生。就在此时,神舟七号进入了测控区域的盲区,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几秒钟后,飞船才重新与地面取得联系,地面控制中心听到了航天员之间的对话:
刘伯明:坚持,任务继续。
翟志刚:明白。
刘伯明:即便着火,也来不及处理了,不管了。
翟志刚:好的。
因此,神舟七号的出舱任务继续进行,刘伯明也开始爬出舱外,把一面鲜艳的国旗递给翟志刚。翟志刚接过国旗后,激动地在太空中挥舞了起来,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上。
后来,经过调查,确认轨道舱的火灾警报只是仪器误报,可能是由于传感器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出现了问题。但无论如何,神舟七号的航天员无惧生死,始终坚持完成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航天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的开创性贡献,才为后来的航天员提供了更为从容、更加成熟的出舱任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