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周总理和李政道的合影,注意看李政道的坐姿,翘着二郎腿
根据最新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于2024年8月4日凌晨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8岁。
回顾李政道的一生,他不仅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且与杨振宁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全球知名的物理学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广受认可,也为世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名字往往是并肩提起的,二人的关系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与杨振宁晚年回国定居不同,李政道选择在美国度过余生,并始终未恢复中国国籍。虽然两人并未最终和解,但自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以来,李政道多次回到中国,并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有一张照片生动地反映了李政道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关心。这张照片拍摄于1974年5月24日,地点是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那时,周恩来总理已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即将入院治疗。照片中的周总理、李政道和秦惠箬都微笑着交谈,气氛十分轻松。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李政道坐在主宾席上,神态自然,甚至轻松地跷起了二郎腿,这体现了两人交谈的亲切和李政道受到的高规格接待。
值得注意的是,周总理的坐姿也显得非常轻松,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李政道在建国后第二次回国时展现出的深厚感情。他始终关心中国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问题。在到北京之前,李政道曾参观了复旦大学,发现那里的基础科学训练时间大幅缩短,科研人才的断层问题尤为严重。这令他十分忧虑,于是他撰写了《参观上海复旦大学后的一些感想》的建议书,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具体建议。
李政道建议,通过类似于上海芭蕾舞学院的方式,从全国范围内挑选具有潜力的年轻人,尤其是年龄在13岁左右的青少年,将他们提前培养为科学人才。他认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人才队伍,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李政道在建议书中写道:“中国要富强,就要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要从培养人才做起。没有基础科学,就不可能有科学创造。”
李政道随后将这份建议书递交给了周总理,并且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关注。周总理与李政道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并很快安排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的拍摄。就在与周总理会面四天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李政道,并与他进行了亲切的交流。毛主席微笑着表示:“你的关于培养科学人才的建议,我完全同意。”这次会面给李政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多个场合分享了与毛主席见面的感受。
在1979年、1983年和1984年,李政道先后回国,访问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在这些交流中,他强调物理学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提倡通过简单的方法和工具来理解复杂的科学问题。此外,李政道还积极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了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的成立。
这些研究中心的建立极大促进了中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推动了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李政道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影响力将持续为人们所铭记。我们谨以此文向李政道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