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2025年突破末次触达归因白皮书
今天分享的是:Tiktok:2025年突破末次触达归因白皮书
报告共计:28页
TikTok突破末次触达归因白皮书核心内容总结
一、传统末次触达归因(LTA)的局限性
传统末次触达归因(LTA)模型在衡量广告支出回报率(ROAS)时面临显著挑战。一方面,全球隐私法规收紧(如GDPR、CCPA)及媒介形式多样化,导致数据收集困难,电视等非数字渠道难以追踪,造成LTA数据不足。另一方面,LTA存在四大归因偏差:仅关注“最后一触”,忽视消费者决策的多触点积累过程,导致决策链断裂;过度聚焦漏斗底部可追踪媒介,忽略品牌认知类媒介的长期影响,形成漏斗断层;偏向“快速决策者”的即时转化,低估“缓慢决策者”的价值,造成快慢失衡;最终导致ROAS测算失真,影响媒体策略的有效性。因此,广告主亟需摆脱LTA框架,探索更科学的归因方法。
二、消费者旅程与媒体效能解析
消费者转化决策普遍存在滞后性,多数行业仅5%-25%的消费者会在接触广告后即时转化,75%-95%的消费者需经历“决策前考虑期”,通过收集品牌信任、促销信息等核心决策依据后才会完成转化。在此过程中,媒体平台的作用至关重要:TikTok在品牌认知阶段表现突出,51%的消费者认为其是认知阶段最具影响力的平台;在信息传播和最终决策阶段,TikTok的影响力也显著高于其他竞品,分别以28%和29%的占比位居首位。
三、TikTok影响力的核心驱动因素
1. 高广告接受度:TikTok被凯度评为全球广告接受度最高的媒体平台,其全漏斗表现(品牌认知、好感度、购买意向)均超出行业基准1.4-1.8倍,能系统性提升营销效能。
2. 跨受众营销能力:通过信息流广告、首屏广告等多元产品矩阵,结合创意内容与持续投放(至少4周),TikTok可有效留存现有用户、赢取非品牌用户并吸引新类别用户。数据显示,70%的用户因TikTok内容尝试新品牌或产品,20%甚至进入全新品类。
3. 高质量注意力价值:TikTok的沉浸式内容能捕获兼具即时性、情感共鸣与社交验证的高质量注意力,不仅驱动短期转化,更能构建长效情感增强回路,强化品牌认知。
四、营销效果评估新视角:媒介组合模型(MMM)
媒介组合模型(MMM)通过分析全媒介投资与市场结果的关联,实现对ROAS的科学衡量。新一代MMM借助技术革新,具备动态实时洞察、隐私合规、覆盖非显性渠道(如线下广告)等优势,能量化各媒体在消费者旅程不同阶段的协同效应。例如,KOCHAVA研究显示,MMM对TikTok的归因效果显著优于LTA,每日可追溯的“第7天收入事件”较LTA多32个。MMM与LTA协同使用时,前者提供战略方向,后者聚焦执行精度,可实现长效增长与即时效能的平衡。
五、总结
传统LTA模型已无法适应数字化营销需求,而TikTok凭借高广告接受度、跨受众营销能力及高质量注意力价值,成为消费者旅程各阶段的关键媒介。结合新一代MMM模型,品牌可突破LTA局限,全面衡量媒体效能,优化预算分配,构建可持续的营销评估体系,实现ROAS的科学提升与营销效果的最大化。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