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见小科普|为什么要在太空建立数据中心?
【中国芯,见未来——SimLine芯见】
就在上周,中国发射了12颗太空计算卫星,这12颗卫星将组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让算力正式“上天”。
兴奋之余,很多小伙伴会问了:难道地球已经容不下一座数据中心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在太空上部署算力呢?
这就要说到数据中心建设的“痛点”了。
如今的数据中心可不比从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数据中心成为了能源消耗的“吞金兽”。据统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达到约945太瓦时,比当前日本的总用电量还高。
而计算卫星在太空中没有臭氧层的过滤,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这就大大节约了能源成本。
其次,就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另一个难题——制冷。
为了解决算力设备的冷却问题,人们曾经在海底建立了数据中心,通过海水直接为服务器降温,也曾把数据中心安放在山洞、极地等地方。
但在太空环境下,服务器可以自然冷却,省去了一大笔的消耗。
这时候又有小伙伴会问了,难道发射卫星不花钱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成本正在逐年降低。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卫星的发射成本已经从2019年的12万元/公斤开始显著下降,2025年将降至6万元/公斤。
尽管“上天”的计算机对硬件设备要求极高,需要承受大幅度的温度变化及太空辐射,但换来的则是单星最高每秒744万亿次,整体具备每秒5千万亿次的超高计算能力。
这么高的计算能力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要知道,如今的卫星都是“天数地算”模式,也就是说,卫星需要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解析。这一套流程下来,不仅数据时效不佳,而且还受到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的限制。
而这些计算卫星搭载了智算系统、通信系统,能够实现卫星互联,直接在太空里计算、传输,效率大大增加,安全性也能够得到保障。
但这并不是太空计算的终点,未来还会有更多次发射,最终将打造由2800颗卫星组成的算力网,真正开启一个“天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