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外挂”出圈,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如何?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刘芬
编辑 | 蒋诗舟
被称为新型“登山外挂”和“爬楼神器”的外骨骼机器人,正在撬动普通人的消费需求。
今年五一,黄山、泰山、华山、庐山等多个景区均推出外骨骼机器人辅助爬山服务,泰山景区甚至在机器人中增加紧急呼救、景点讲解等功能。电商平台上,外骨骼助力行走器的价格在数十元至上万元不等。
目前,外骨骼技术开始从硬件、控制向人工智能训练、通用化转移,同时具备脑机接口等后续技术方面的延伸空间。不过,随着外骨骼机器人从医疗康复拓展至居家社区、户外休闲等大众场景,用户评价不一。有人表示穿戴步骤简单、设计人性化、能贴合身体曲线提供良好支撑力。也有人直言是概念产品,存在塑料扣突然断裂、下部固定设计不周到、产品穿戴不适、助力效果不明显等不足。
外骨骼机器人走红和多只股票大涨下,产业商业化进程如何,是“风口”还是“虚火”?
玩家主要分两类,企业发展格局尚待成型
一般而言,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机械装置,通过电机、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技术协作,为人类提供类似动物外骨骼的力量支撑,增强或恢复人体的运动能力,在一些领域有明确的需求和广泛的应用潜力。中信证券预测,到2028年中国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24亿元以上。
比如,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渐增加的康养需求和日益减少的劳动力,为外骨骼机器人应用打开想象空间。中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250万人,外骨骼机器人可用于脑卒中等患者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行走能力。中国工业领域从业人数1.14亿人,外骨骼可以帮助从业者减轻负重,提高工作效率。户外运动方面,外骨骼机器人可用于辅助登山、越野跑、滑雪、野外探险等场景,帮助户外运动爱好者增强体能、减少受伤风险。军事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提升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提高后勤保障效率。
在中银证券分析师杨思睿看来,相比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有自身优势,也较适合中国国情。例如,较符合人类利益,包括在保留就业岗位、交互体验感、减少伦理冲突等方面,容易被人类使用者接受。特别是“就业友好”,即不会取代人类员工,反而是提升劳动者能力、减少劳动损伤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制造业等领域较能落地,能发挥中国劳动力优势。
不过,国内外骨骼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2018年6月国家药监总局将首个NMPA注册认证给大艾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起,中国医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启商业化阶段。目前外骨骼机器人产业链较为成熟,格局尚待成型。一方面,外骨骼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在产业链上游(零部件等)重叠较大,关节模组的稳定性、轻量化等均是需突破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外骨骼机器人的整机设备厂商和下游会有所差别。杨思睿直言,“相比人形机器人领域存在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巨头系企业的格局,专门制造外骨骼机器人的企业目前还以创新型企业为主。”
国金证券认为,目前国内的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公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医疗行业公司,针对医疗康复训练推出康复级外骨骼机器人,主要解决患者行走困难等问题,例如翔宇医疗、伟思医疗、大艾机器人等。另一类是主打消费级市场,主要聚焦户外运动人群,提供登山和徒步辅助功能,同时产品也可以用在工业助力、助老出行等领域,例如肯綮科技、程天科技、探路者等公司。
其中,外骨骼机器人行业上市企业包括振江股份、翔宇医疗、伟思医疗、精工科技、探路者等,已经取得外骨骼机器人相关技术专利,或者正处于正式发布前的最后测试、打磨阶段,部分医疗领域公司已推出康复专用机器人。
其余多数初创企业仍处于 Pre-IPO 阶段,虽然尚未登陆资本市场,但凭借在外骨骼核心算法、核心元器件领域的多年研发沉淀,已正式推出外骨骼产品,并在户外运动、工业助力、康复训练等场景商业化落地。
市场不乏跨界者切入。比如,卧龙电驱日前在互动平台透露,其消费级智能外骨骼机器人样机正在内部测试。不过,外骨骼机器人市场新进入者,通常面临技术门槛高、研发成本高、产品体验不完善、用户粘性、认证门槛高等挑战。
其一,外骨骼机器人需要依赖较为复杂的电控技术、电机技术以及传感系统,同时还需要较强的智能控制能力。其二,近几年大量研究专利得到保护,新进入者需花费更高昂的研究成本打造核心产品,目前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尚不完善,而国家对于医疗设备器械认证有严苛的认定标准。
未大规模放量,产能是限制因素
在中银证券看来,目前核心技术突破不及预期。电池、电机、轻量化、AI适应算法等有待进一步成熟完善。后续,脑机交互等相关技术的研发需求或将陆续浮出水面,可使产品功能性和舒适性更强。但是,整体上技术研发都具有不确定性。
此外,产品商业化属性不及预期。过去,产品价格因材料、零部件、算法等因素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对外骨骼技术的重视,以及产品原材料价格下降等,产品售价开始下降至千元级别,但整体商业化的推动还可能存在波动。在医疗康复领域,外骨骼机器人价格较昂贵,技术壁垒高,个体普及率有限。另外,工业设计等方面还需更好地满足消费级市场需求。
同时,落地领域中,工业制造业、高端医疗和康养等行业是下游重点领域,如果宏观经济承压,可能会对行业采购等方面造成压力,影响早期需求的及时释放和兑现。
商业化进程上,眼下国内外骨骼机器人企业未大规模放量,产能仍是行业限制因素。
泰山景区的外骨骼机器人由泰山文旅集团和肯綮科技共同开发。肯綮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运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肯綮科技正积极扩张生产线,为此新申请55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同时,鉴于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生产难度较高且流程把控具有复杂性,公司已将原本外包的生产线收回,全部转为自主生产。
今年以来,程天科技、傲鲨智能、优龙机器人相继宣布完成新融资,资金重点用于研发迭代、场景开拓、产线扩建方面升级等。其他多家厂商,仍处在研发和小批量试产阶段。
据振江股份2024年年报,公司于2024年已有4项专利申报,主要涉及上肢助力外骨骼、腰部助力外骨骼的总体技术和核心部位的组件技术。今年5月,振江股份董事长胡震在业绩会上表示,(外骨骼机器人)的量产需要过程,目前公司的产品在样品阶段,着重解决功能性问题,年内会进行小批量试产,进行推广试用,获取用户反馈,并进行迭代,重点方向是公司内部车间试用和景区投放。
5月20日,精工科技对外否认公司外骨骼机器人与京东物流、顺丰签订试用协议,表示目前公司研发团队尚在对单关节(髋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进行不同场景调试和算法测试、持续打磨产品。5月21日,翔宇医疗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重点打造的便携式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已进入小批量阶段,预计年内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上市销售。同月,伟思医疗对外回应,“目前公司外骨骼机器人为医疗康复用器械,并非(近期市场热捧的)消费类产品”。
在国金证券看来,AI技术的进步已提升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更加精准的判断人类行走意图,计算所需的关节力矩,并通过驱动器精确地提供辅助动力。碳纤维、铝合金等材料的应用也助力外骨骼进一步轻量化,既提高了舒适性,也提高了续航能力。此外,机器人供应链的逐渐成熟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的使用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提升了外骨骼机器人的性价比。
其预测,随着2025年外骨骼机器人产品自身性价比提升,登山辅助场景租赁模式的兴起,以及各初创企业融资加速,有望助力2025年外骨骼机器人企业量产加速,2025年也有望成为消费场景应用爆发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