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明溪:山区课堂的智慧逆袭
2023年9月,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中学与全国名校北京四中的网校合作,率先引入“智慧翻转课堂2.0”模式,试行利用AI智慧跨越地域、时空,让山区学校的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如今,两个试点班级的教学变革已初见成效。
智慧赋能
让山区课堂“活”起来
“同学们,现在开始预习检测。”随着语文老师杨慧绮在平板上的操作,一份精心设计的预习测试题瞬间传送到每名学生的终端。
5月19日,在明溪县城关中学的智慧课堂上,学生们正专注地在平板上作答,教室里只听见指尖轻触屏幕的细微声响。不到1分钟,答题数据实时呈现在电子黑板上:全班优秀率72%,第三、第四题错误率8.89%。杨慧绮立即调整教学节奏,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开始抢答!”在七年级(10)班智慧班,林铎快速点击平板电脑上的抢答按钮,获得一道题的抢答权。而在过去,举手回答问题是少数孩子的习惯。
可别小看这小小平板的应用,它除了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还让课堂变得更活跃,打破以往传统教育存在课堂形式单一、师生互动环节偏少、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及自主思考能力弱等问题。
智慧课堂的种种细节体现着变革,包括实时显示答题正确率辅助教学、小组积分榜激发团队荣誉感、智能错题本自动归类薄弱环节等等。
“传统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完全翻转过来。让学生课前通过平板电脑完成预习和基础练习,课堂则变成师生互动、小组研讨的‘知识加工厂’。”明溪县城关中学副校长、智慧翻转课堂负责人邱书涵介绍,智慧班创新采用分层教育模式,推行“7-7-1”小组制,即根据学生各科成绩合理分为7个小组,每组7人,每人必须承担1个特定的角色,科学分层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组员帮学、组内对学”的良性互动,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思辨能力。
“最明显的变化是课堂氛围。”杨慧绮说,“以前后排学生常常走神,现在每个人都紧盯屏幕,生怕错过抢答互动的机会。”智慧班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上学期期末考试总分较其他班级高出15个百分点。
教学攻坚
破译数字化转型密码
当然,一年多来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资金不足、师资力量不均衡、教育资源较薄弱等挑战,城关中学探索出一套“山区适配”的解决方案。
轻量化投入,巧解资金难题。“我们积极争取县教育局支持,通过专设爱学派智慧课堂,采用‘移动智慧教室’模式,两班共用一套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设备成本。”邱书涵介绍说。
此外,要让智慧课堂真正落地,教师是关键。城关中学摸索出“选、培、研、用”四步法,打造数字化教学尖兵。
选拔环节严格把关。智慧班教师团队由校长亲自挂帅,由信息化素养突出的青年教师及乐于接受新事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谢珩校长早在2017年就开始探索智慧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要求每位老师既要懂教学,又要善用技术。”
培训采取“双轮驱动”。一方面“请进来”——北京四中网校专家驻校指导,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另一方面“走出去”——组织教师赴海南、泉州、湖北等地观摩智慧课堂示范课。仅过去一年,就开展相关培训10余场,外派学习17人次。
“最烧脑的是备课转型。”邱书涵坦言。智慧课堂要求教师利用平台资源微课精心准备课前预习任务,根据学生预习数据调整教学重点。为此,学校组织学科备课组落实“集体备课、反复磨课、评课改进”的教研打磨机制。
新教师吴舒晗的成长颇具代表性。入职初期,她对智慧教学手足无措,如今已能娴熟运用平台功能。“数据看板让我一眼就看出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讲解,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数据可视化分析,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情,让他们更专注于学案设计、解难答疑、点拨启发、个性关照等工作。
“这仅仅是开始。”谢珩说,下一步该校将继续完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智慧云平台使用效率。
明溪的实践证明,当山区学生通过屏幕与北京名师、教学资源“面对面”,当课堂变成思维碰撞的乐园,教育公平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正在这些细节中悄然实现。(见习记者 庄紫怡 通讯员 张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