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人机传播、心理与社会变迁国际研究工作坊在深大举办
️南都讯 记者伍曼娜 ️通讯员杨逸楚近日,首届人机传播、心理与社会变迁国际研究工作坊在深圳大学举办。本届工作坊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智能传播与数字社会治理实验室主办,是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创建4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工作坊聚焦于AI聊天机器人等智能体深度嵌入社会生活所引发的传播行为、心理机制与社会结构变迁等核心议题,吸引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参会,共同探讨人机协同生态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工作坊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活动开幕式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曹博林副教授主持。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杨洸在致辞中指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正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本次工作坊的举办恰逢其时。她表示,十分期待通过搭建“学术共同体”,推动人机传播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
️学界精英论道
️聚焦技术与社会深层互动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传播、心理、社会的交叉领域展开深度研讨。知名学者、香港城市大学讲席教授祝建华以《人机传播研究中的深度描述方法》为题,提出研究人机传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发了与会嘉宾学者的热烈讨论与交流。
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进行主旨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梁海副教授分享了大语言模型主流效应的实证研究,揭示人机长期互动可能产生的“涵化理论”迁移现象,为评估AI社会影响提供了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张迪教授基于25国全球调查数据,探讨“文化如何塑造AI自诊隐私观”,指出文化差异在人机交互隐私悖论中的关键作用,为跨文化AI伦理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香港城市大学张昕之副教授在发言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介入新闻生产、流通等多环节的人机协同生态与治理反思。
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张人文聚焦“人机亲密关系”,通过计算传播方法展示大语言模型如何重构人际情感陪伴模式,引发对技术伦理与人类情感需求平衡的讨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黄玉波教授回顾了团队近五年来从功能视角下的人机传播实证研究,到伦理道德思辨视角关切人机关系研究范式转向的系列思考。
论坛合影。
️多维研讨碰撞思想
️助力青年学术成长
当日下午,工作坊设置了六个平行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人机传播中的关系重构与互动实践”“人机关系的生成、边界与风险”“人机交互中的自我建构与沟通说服”“人机共情:情感联结与心理疗愈可能”“人机交互中的关系博弈与认知公正”“人机共生:信任构建与社会嵌入”。参会师生就人机共育、人机亲密、人机信任、人机情感、AI劝服、AI接入团队协作等人机传播领域的前沿话题与理论运用做了精彩汇报与深刻探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老师担任了各分论坛的学术评议人。
本次工作坊还开展海报展示与评议环节,并遴选了六篇优秀论文。作为主要会议召集人之一,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曹博林在闭幕式上表示,本次工作坊旨在记录、书写和见证AI时代那些正在发生、却尚未被充分察觉的社会和心理变迁。
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亦在会后指出,这个工作坊在深圳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创建四十周年之际举办,体现了深大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能迅速体察时代的变化,及时挖掘和探索人与AI深度融合之后产生的各种新现象、新关系和新场景,这对于未来人机共存时代的社会治理等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