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刊发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署名文章:重新定义AI时代的学习
(来源:山西省政协)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全球教育领域应对技术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日报》Z Weekly5月21日第17版Deep Dive栏目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教育领域正面临深刻变革。
当前的重点包括重塑教育目标、创新大学教育、重新思考学习内涵,以及迎接人机共生的新趋势。
传统教育以知识记忆和复现为核心,但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后,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将更多由技术承担,学习的内涵需更加聚焦于培养无法被算法替代的能力。未来学生培养的核心目标应是批判性思维、问题提出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塑造。
我认为,人工智能遵循“自行车法则”。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素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是自行车的主轮;人工智能则像自行车的辅助轮,帮助学生骑得更稳。
然而,最终目标是掌握平衡能力。特别是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如果过分地依赖AI来提供答案的话,很容易养成答案依赖症,抑制好奇心和创造力,这两者对人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需要学会“驾驭人工智能”,通过模块化知识体系与动态学习路径,让技术赋能人类。
例如,近段时间大家热议的具身智能,强调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物理实体,为“大脑”赋予“身体”。
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就需要既懂大模型的训练推理,还懂机械自动化、机器人运动控制以及工业场景相关知识。跨学科的教育可以增强我们有效使用和掌握人工智能的能力。
以大学教育为例,“场景驱动”的教学模式可能迎来更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产学研融合项目,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利用人工智能搜集的数据和建议来动态调整教学路径,实现个性化培养。
然而,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工具,它能放大人类能力,但方向仍需由人掌控。它能快速处理信息,但需要人类构建框架、注入价值判断。
目前,人机协同是趋势,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创造正成为常态。
人工智能是“创意加速器”,而非替代者——人类通过框架设计、分层指令与迭代优化来主导人工智能的创作。例如,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需设定主题、风格与价值观框架,人工智能则辅助完成信息整合与表达润色。
展望未来,学习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三个关键层面:一是跨学科整合能力,例如上述具身智能的应用;二是人机协作能力,例如通过提示词工程优化人工智能输出;三是人文素养积淀,因为哲学、艺术等能够提供不可被机器替代的生命体验。
根本上来说,技术与教育的目标应当一致,以确保人类在时代浪潮中保持主体地位。
作者:贺晗,37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专家。他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天娱数科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