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学家精神 | 戈壁深处的 “找水人”,朝伦巴根用科技叩开荒漠水源“密码”
(来源:创新内蒙古)
开栏语
在北疆大地蓬勃发展的科技浪潮中,2025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携手而至,奏响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特别开设️“致敬科学家精神 传承科技报国使命”专栏,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充分体现他们矢志创新报国之志的科研精神,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科研历程,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这里有老一代科学家从青丝到白发,苦心钻研,用毕生坚守诠释创新报国的铿锵誓言;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追求卓越的不凡篇章。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坚,还是田野乡间的躬身实践,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核,每一份执着坚守,每一次攻坚突破,都是对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矢志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不仅是激昂的时代口号,更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肩头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跟随专栏的脚步,一同走进科学家故事,感受科学家们科学报国的情怀和担当,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从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到中国科协西部大开发特别贡献奖……朝伦巴根这位来自兴安盟的水文水资源科学家,他用脚步丈量荒漠戈壁,用科技破解水源密码,深耕水资源勘探、评价、规划与管理领域教学科研一线,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水文水资源事业,用一生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
1965年,朝伦巴根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农水系毕业并留校任教,自此开启了他与水利科研的不解之缘。
苍茫大漠浩渺无垠,砾石铺展至天际,蜃楼幻影映照嶙峋乱峰——这里便是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翰海戈壁,朝伦巴根的大学毕业设计就是在这里完成的。阿拉善察哈尔滩古河道上纵横交错的斑驳裂痕,如同大地镌刻的沧桑纹路,深深震撼着他的心灵。自那时起,在阿拉善砂砾与狂风中,寻觅生命赖以存续的水源,便成了他少时最大的梦想。当时内蒙古地下水开发利用科技水平低,废井现象频发,这更坚定了他科学找水的信念。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朝伦巴根被派往武汉大学学习“电法勘探”找水技术,随后全身心投入“物探”找水研究。他创新性地将地质统计学理论应用其中,总结出不同岩层、含水层组在电测深曲线上的规律,使“物探”找水精确度达90%以上。这项技术在内蒙古多个地区广泛应用,成功找到多处地下水富集带,为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随后,朝伦巴根带领科研团队再次踏入阿拉善,大漠深处不仅交通闭塞,还笼罩在极端恶劣的气候阴霾之下。白天,团队成员顶着烈日,将腰坝滩所有井位、孔口高程和地下水位逐一测量;测量完毕,再徒步40多公里,穿越松软易陷的流沙地带,前往贺兰山西麓的几条河流查找泉水的源头、测量泉水流量;夜晚,沙漠气温骤降至零下,刺骨的寒风穿透单薄的衣物,冻得人手指僵硬。
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未磨灭朝伦巴根的意志,他带领团队围坐在摇曳的煤油灯下,专注地查找、誊抄资料,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数据、进行精密计算。正是这些“可靠数据”为察哈尔滩和腰坝滩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多次实地勘查,朝伦巴根惊喜发现察哈尔滩曾是古河道,地下蕴藏着珍贵的水资源。然而,经过严谨测算,地下水储量并非取之不尽。若盲目进行大规模开发,无异于饮鸩止渴,终将导致生态失衡。这时,朝伦巴根深刻认识到,合理规划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如何破局?关键在于“物探”找水技术。于是,朝伦巴根带领团队利用这项技术,深入分析地质结构与水文特征。经过无数次研讨与论证,他们审慎地将开发面积划定在2.5万亩以内,并在这片区域内科学规划了89眼深井,为后续的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8年建设,察哈尔滩2.1万亩饲草基地实现 “井、田、草、路、林、电”六维配套,已成为阿拉善大漠戈壁上的一块绿洲。这里年均产出饲料420万公斤、饲草1500万公斤,且十几年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该基地创新的建设模式,在当时的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树立了标杆,显著提升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增强荒漠草原抵御沙尘暴的“免疫力”,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提供了宝贵范例。
从初入水利领域的热血青年,到为水利事业奉献一生的科研大家。他不畏科研艰难,勇于创新;不辞教学辛苦,悉心育人;不惧基层条件艰苦,一心服务社会。“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是他人生底色,也是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在内蒙古水利发展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来源: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自治区科技厅办公室 综合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