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科创构筑大舞台 全链条培育新英才——解码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微科创”竞赛平台育人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黄敏 田娇洁)在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一群大一学生正调试着搭载TOF激光雷达的智能小车,这是他们参加第十一届“创于精微·臻于不凡”微科创项目大赛的作品《星眸避障云联号》。
5月18日,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第十一届“微科创”决赛成功举办。在决赛现场,既有融合传统建筑美学的3D跑酷游戏,也有搭载简易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助老机械臂,人文科技交融的创新生态逐渐显现。
“微科创”竞赛始于2014年。自2014年起,学院突破传统工科教育“高年级才创新”的定式思维,建立“大一全员覆盖、本研协同指导”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硬件开发、软件设计、创意实践及红色专项四大赛道,构建起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当书本上的代码在比赛中‘活’起来时,才真正理解了编程语言的魅力。”参赛学生沈继轩的感悟,印证了这种“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实效。目前,该赛事已实现本科生100%参与,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启蒙课”。
通过“微科创”竞赛平台的持续孵化,学生创新成果实现量质齐升。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600余项,获奖学生超800人次。毕业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升学率持续攀升至30%,就业平均薪酬稳居学校各专业前列,形成“以赛促创、以创带就”的良性循环。学院获批省级工业软件学院,开设“工业软件与安全”“智能工业互联网”微专业。已与2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企业导师指导、实战项目对接等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持续输送“既通算法原理,又懂产业逻辑”的复合型人才。
“每个微小创意都可能孕育技术变革的种子。”学院党委副书记崔益军在决赛现场表示,“微科创”不仅是竞赛平台,更是连接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立交桥。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完善“基础认知—专业实践—产业应用”培养链,着力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工科人才,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智力支撑。
️5月18日,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第十一届“微科创”决赛现场。
作者:黄敏 田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