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遇上数字科技,这所高校探索传统文化传承新范式

2025-05-2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湖南日报5月21日讯(通讯员 王列 杨浩)在湘西扎染的数字化纹样库中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虚拟仿真系统还原青花瓷72道古法工序,将土家织锦图案转化为元宇宙数字藏品……近日,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设计类专业的课堂正在上演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的破壁对话。

作为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瞄准“非遗活态传承”课题,创新提出“守艺· 传艺· 创艺”三维育人理念。通过构建“非遗数智化”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累计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1500余名,相关成果得到了设计行业20多家用人单位及10余所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探索出高等教育新路径。近五年,该校设计类专业团队已获批省级课题41项,发表核心论文30篇,出版教材与专著5部,开发“土家织锦设计与织造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画游戏产业学院”等科研教学平台4个,实现横向项目进账233.4万元。其中,动画游戏产业创新班32名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争着“全员预定”,特别是其研发的青花瓷虚拟制造与仿真设计系统,使传统纹样设计效率提升60%,相关技术已应用于长沙润和艺能等文化企业的工艺师培训。

“我们构建的不仅是课程体系,更是文化传承的数字化生态。”该校艺术学院院长周增辉介绍,学院打造了“文化根脉-创新转化-价值实现”三级课程架构,通过非遗数字资源库与虚拟仿真实验双平台联动,实现从文化认知到商业转化的培养闭环。在《非遗数字孪生工坊》《文化IP 商业化实践》等特色课程中,学生需完成“数字建模+文化解读+商业策划”三位一体的项目作业,其作品已连续三年包揽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湖南省大学生数字媒体创意设计大赛等奖项。

教学改革背后是深度的产教融合实践。该校建立“三师融聚”机制,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非遗传承人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开发“AI纹样生成”“非遗IP数字化”等前沿课程模块。在湘西扎染技艺数字化项目中,师生团队历时15个月完成1000余种传统纹样的矢量转化,建成国内首个土家族织锦数字基因库。这些教学成果已反哺产业,近三年毕业生创办文化科技企业7家,孵化设计作品 50 件。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而是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活水’”。谈及未来发展,周增辉表示,学院将持续以非遗为纽带,以数智化为引擎,为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输送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湘信智慧和方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