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与竞争对手对标”——专访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温书豪

2025-05-2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导读】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温书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算法、算力及规模化的机器人系统

【编者按】即日起,中国基金报推出《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企业》专栏,深入采访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基金报记者 尹振茂

2015年,三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创立了一个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AI)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彼时,在“技术—资本—政策”的三维共振之下,全球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方兴未艾。

仅仅两年之后,跨国制药巨头辉瑞就与这家名为晶泰科技的公司合作研发药品。辉瑞称,“这一(与晶泰科技的)合作改变了辉瑞的药物筛选工作模式,并可能颠覆整个行业。”

2024年,作为“AI+机器人”的新药与新材料研发平台型公司,在物质结构预测方面全球领先的晶泰科技(证券简称为晶泰控股)登陆港交所,成为国内“AI医药第一股”。

也是在这一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ASPCMS社区旗下DeepMin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密斯·哈萨比斯,以及该公司科学家约翰·M·詹伯,与大卫·贝克一起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AI4S(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因此被推上风口。

2025年4月29日,在上海模速空间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公司的智能自主实验平台时,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健表示,该平台是一种以数据驱动的医药研发新范式,“可实现高通量精准实验,7X24小时执行实验并记录数据,使人效提升5倍、数据收集能力提升40倍。”

晶泰科技首席执行官马健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智能自主实验平台及其产业应用

不仅如此,凭借其高精度的AI和高柔性化机器人技术,晶泰科技的研发新范式正在材料科学、农业、消费品等领域实现技术落地,并达成商业合作。

近日,在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国基金报记者实地参访了这家全球独有的“量子物理+人工智能+机器人”AI平台公司,专访了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温书豪,请其详细阐述了晶泰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等。

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 温书豪

在温书豪看来,生物医药领域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融合是无法逆转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大机会。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将像工业时代的水和电一样,成为支撑人工智能时代药物和材料科学研发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晶泰的商业模式是赋能利他,核心竞争力即算法、算力、规模化的机器人系统。我们不与竞争对手对标,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温书豪强调。

据介绍,目前晶泰科技已有300台机器人设备,可能是全球商业运营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自动化化学实验工站集群,未来将进一步发展成行业内最先拥有几千台甚至上万台机器人设备的公司。

温书豪称,“相对于传统的CXO,AI药物研发的时间平均缩短了约一半。而且,随着算法的不断进化,未来有望节省90%的研发时间。”

温书豪预计,“公司未来3~5年的订单构成,在继续保持生物医药领域头部位置的同时,来自非医药行业的订单比例可能会逐年上升。”

以下是此次专访的主要内容。

无法逆转的大趋势

中国基金报:2024年,DeepMind研发的AlphaFold3引起世界瞩目,其联合创始人兼CEO戴密斯·哈萨比斯因此成为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如何看待全球AI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

温书豪:生物医药领域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融合是无法逆转的大趋势。

10年前我们开始创业时,意识到人是一套信号系统,它可以被数字化;而在药物研发中,药物分子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被数字化,这就给用算法设计和研发药物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药企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借助算法理解生物学机理,筛选并设计全新的药物分子结构,逐渐成为主流的研发范式。与基于个人经验和实验驱动的模式相比,这是巨大的飞跃。

虽然行业内还有不同的声音,但整个发展方向不会因为某个人或企业的反对而改变。这是大趋势,也是大机会。

中国基金报:除了AI医药,晶泰还在利用AI技术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育种等领域延伸拓展。未来晶泰是否会成为一家AI平台公司,是否会直接推动自有药物上市?

温书豪:晶泰未来一定是一家AI平台公司,我们将自己定义为垂直行业的AI创新研发平台。

在我们看来,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将像工业时代的水和电一样,成为支撑人工智能时代药物和材料科学研发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我们需要在生物医药、材料领域解决实际问题,AI需要将这些分子以最精确的方式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和优化,并在真实世界中验证、交付。

对我们来说,新能源、新材料的核心都是设计出符合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分子、材料。生物医药也是一种材料,是具有治病救人生物学功能的材料。晶泰就是在垂直行业中发现探索新分子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AI平台公司,赋能各种与分子相关的业务。

我们的优势是利用算法和机器人做实验,“从0到1”发现具有潜在价值的新分子的能力。我们不推动自有药物上市,而是由客户完成后续的临床开发,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我们不与竞争对手对标”

中国基金报:AI对医药研发的颠覆主要体现在哪里?

温书豪:AI对医药研发的颠覆性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人无我有”,AI能够探索更大的具有创新性的化学空间;其次,AI能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AI在降低成本、提高精确度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既能保证准确度又能提升速度,还能提前判断毒性等关键性质,有助于监管审批。这些都是核心颠覆环节。

中国基金报:晶泰如何定义自身在AI医药生态中的角色?

温书豪:在AI医药生态中,我们是赋能者。我们有几百种算法,还构建了巨大的算力平台,愿意做底层的基础设施。此外,我们还有高柔性、高精度的药物研发机器人系统,组成大规模的智能自主实验平台,有能力帮助相关公司研发最具挑战性的药物,降低药物创新壁垒,更快实现突破。

中国基金报:作为“AI医药第一股”,晶泰的直接竞争对手是什么类型的公司?

温书豪:我们是一家AI生物医药和材料的综合平台公司,或者说“量子物理+AI+机器人”平台。我们的技术比较独特,差异化非常明显。量子物理算法是我们的技术底座,同时又有AI和机器人,既融合生成式大模型的发散创新、物理模型的高精确度,又能形成算法模拟和实验验证的完整闭环。

晶泰科技是能自主产生高通量、高精度研发数据的AI公司,这在全球也很少见。加上创新平台的商业模式,我们没有相似模式的竞争对手。

随着业务的持续发展,这套经过大药企验证的底层技术开始在医药以外的更多领域获得落地成果,公司已经超越“AI制药”的标签。很多伟大的公司在刚起步时,大家并不理解它。我们看好人工智能这个大行业,也相信人工智能和医药及材料的创新融合会诞生很多发展路径不同的伟大企业。我们不与竞争对手对标,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

平均缩短一半的研发时间

未来有望节省90%的研发时间

中国基金报:相对于传统的CXO公司,晶泰的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AI+CXO”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温书豪:晶泰科技的模式与传统的CXO有本质不同。

相较于传统的CXO公司,我们的商业模式是赋能利他,核心竞争力即算法、算力、规模化的机器人实验平台。我们能以更少的时间和资源广泛地参与“从0到1”的源头创新,并在项目中承担更重要的研发突破责任,同时获得相应更高的里程碑付款和高达百分之几十的商业化分成。

在进行研发实验时,单台机器人的准确度比人更高。我们已经实现自动化化学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目前有300台设备,可能是全球商业运营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化学实验工站集群。

晶泰科技的智能自主实验平台

这个集群正持续高速积累超大规模、高精度、结构化且多样的研发数据。未来我们会继续规模化发展,将率先成为行业内拥有几千台甚至上万台机器人设备的公司,并将数据优势持续转化为算法和平台优势。

中国基金报:从项目开始到进入临床一期,AI药物研发的平均时间是多少,相对于传统CXO能节省多少时间?对其是冲击还是替代?

温书豪:平均缩短约一半的时间。而且,随着算法的动态调整、不断进化,效率还在稳健提升,对实验量的依赖持续降低,未来有望节省90%的研发时间,并提高研发的成功率。

这将节省多少成本?

我们已经看到,AI在不断进化和刷新其研发能力。在同一类型的问题或体系中,积累的数据越多,研究的进度就会越快。

以前,大家不相信人工智能能预测蛋白质结构。2024年,AlphaFold 3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预测了几乎所有生命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因此,DeepMin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密斯·哈萨比斯,以及该公司科学家约翰·M·詹伯,和大卫·贝克一起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不过,我们是一家赋能型企业,不会替代传统CXO公司,而是通过赋能,使其效率更高,未来有更多的生意可以做。

跨国药企

可能也无法独自完成晶泰在做的事情

中国基金报:晶泰科技获得诸多知名机构的投资,包括ASPCMS社区和腾讯这两大国内外的互联网巨头,这很少见。投资人看中晶泰什么呢?

温书豪:ASPCMS社区非常重视前沿科技,它既投资DeepMind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也投资我们对物质结构进行预测。

各种物质结构需要分子结构,难度有所不同。晶体物质结构预测对准确度要求非常高,需要大量的量子物理和量子动力学的计算,以及AI策略。

晶泰对晶体结构进行了非常准确的预测。在2024年CCDC组织的全球物质结构预测大赛中,晶泰是表现最出色的两个团队之一。在精确度、效率和分子体系的复杂度方面,我们的算法都拥有行业领先的成果。

晶泰应该也是腾讯在医药领域最早的项目之一,我们有很多的创新协同,包括算力。此外,腾讯也介入了AI医疗领域,其基因数据实际上可以用于靶点的早期研发。

中国基金报:跨国药企对AI技术持什么态度?

温书豪:欧美大药企对AI非常重视。

一方面,跨国公司会在内部建立相关AI团队,如礼来在2024年任命了他们的第一个首席AI官;另一方面,跨国药企也在持续加强与外部AI技术企业的合作。

过去几年,前沿的大药企投入了几百亿美元进行研发,但回报率只有3%~5%。传统方法已经无法胜任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靶点和研发问题。要提高回报率,就必须数字化,数字化必然是AI。

正因如此,我们拿到许多前沿药企的合作签单。除了与辉瑞、礼来的合作,我们的XtalFold算法最近官宣了与强生Janssen和UCB(比利时优时比制药公司)的合作,此外还有很多尚未官宣的进展。在国内,有很多创新药企在与晶泰合作,以驱动新靶点、创新管线的开发。

中国基金报:在与国内外企业的相关合作中,晶泰的核心贡献是什么?

温书豪:辉瑞、礼来是我们“从0到1”的标杆客户。晶泰一直希望与产业界的头部公司达成合作,驱动我们不断打磨技术。他们的付费背书也意味着,我们能解决药企最核心的技术问题。

我们的核心贡献是,通过底层的量子物理技术确保算法的准确度,包括探索化学空间和规模化的机器人验证、反馈。精确度和规模化在中国尤为重要,不论是算法人才还是计算与机器人的硬件供应链,大湾区都有很大优势。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技术创新,是专注于算法、算力、规模化的机器人所构建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即使是跨国巨型药企,可能也很难独自完成晶泰在做的事情。

非医药行业的订单比例

未来可能会逐年上升

中国基金报:晶泰目前也在进行对外投资,这方面有何整体考量?

温书豪:晶泰是一家赋能的生态型平台企业,我们自己不制作药物,而是和客户接力研发。

我们专注于最擅长的药物发现和临床前开发,而我们的客户选择靶点,完成他们更擅长的临床研发。有些数据不错且价值很高的公司需要资金时,我们会考虑对其进行投资赋能,帮他们更快实现管线验证和研发里程碑。

目前,晶泰科技已孵化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并赋能其研发管线实现里程碑突破。其中,与希格生科合作研发的首款弥漫性胃癌靶向药,仅用6个月就获得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显著加速了药物发现的进程,目前已进入一期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基金报:在“AI+机器人”智能自主实验平台领域,晶泰是否会考虑投资硬件企业(如机器人实验设备商),以强化全流程控制?

温书豪:会考虑。这些硬件企业可以理解为数据生成和收集的引擎,我们的机器人是以解决行业问题为目标的,并非人形机器人。主要是高柔性、高精度的科学家机器人,要能够真正驱动高通量的实验探索。

中国基金报:未来3~5年,在公司的订单构成中,医药行业和非医药行业的占比分别是多少?非医药行业的市场空间是否更大?

温书豪:预计在未来3~5年的订单构成中,晶泰在继续保持在生物医药领域头部位置的同时,来自非医药行业的订单比例可能会逐年上升。因为不涉及临床试验,这些订单的回报周期也会更短,成为我们药物业务的良好补充。

编辑:杜妍

校对:王玥

制作:舰长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