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星空
图为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成果展现场。
在科大讯飞的AI产品展区,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AI黑板的教学功能。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昝英飞现场演示“深海探险家: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
外国嘉宾在会场参观武汉大学师生研制的AI智能仿生鱼。
5月14日至16日,由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旨在回应联合国关于全球教育变革有关倡议,呼吁共同推进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
本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大中小学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参会。
这场数字教育盛会有哪些新亮点?本报记者走进大会现场。
️未来教学新场景
未来课堂、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是什么样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老师,我们组预测了一些蛋白结构,但不确定蛋白在病毒的什么位置。”5月14日,在大会开幕式上,一场以“计算生物学”为主题,以猴痘病毒为例,体现智慧教学、跨越国界、学科交叉与科教融汇的未来课堂展示在与会嘉宾的面前。
在课堂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90名师生全球协同,运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工业软件等技术最新成果开展抗病毒药物研发,上演了一幅未来教学新场景。
在教师指导下,AI(人工智能)导师“慧雅”展示了实验数据并帮助学生突破课程的学习瓶颈。师生运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探索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到小分子药物设计的学习研制过程。这堂生动的未来课堂共同呈现了“师—生—机”三元一体、有机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未来课堂、未来学校和未来教师的一次探索示范。
专家认为,未来课堂以“无边界学习”为核心亮点,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融合进教育教学全过程。智能体矩阵构建闭环运行系统,综合人工智能在通用领域和垂直领域的能力,协同实现“观测—分析—决策—执行”的精准教学支持和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通,构建高性能未来学习空间。
未来教师将可能转型为学习生态设计师、学生将进化为自主知识建构者、人工智能将成为催化认知跃迁的“超级杠杆”,实现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质为先的综合提升。
走进大会,可以看到更多智慧赋能教育的新场景。
“报告老师,火星救援车智驾测试一切正常,等候登陆指令。”5月14日,在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一场以“AI火星救援车挑战”为主题的实践课程正在进行。
课堂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化身“未来工程师”,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收集资料,通过奇思妙问好奇窗与“张衡”“图灵”甚至“孙悟空”等数字人互动,通过VR设备沉浸式感知火星沙暴、峡谷等地貌,在AI探测分析师辅助下获取环境数据,并在“材料车间”选配防辐射外壳、耐低温轴承等配件,3D打印定制化车标。学生们与AI精工制作师协作生成三维流程图,在组装车间完成火星车拼装与编程,实现远程遥控、机械臂救援等功能。自制火星沙盘测试环节中,车辆穿越模拟陨石坑、攀爬陡坡完成“被困宇航员”救援,实时数据同步记录避障效率、抓取精度等参数。
课后,学生与AI智能升级师深度对话,学习自动驾驶巡线、避障原理,迭代优化车体结构。该校负责人表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教育生态。”
数字教育如何赋能生态教育?大会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教师陈斯涵向本报记者介绍了该校的“小先生·大平台”教学模型。陈斯涵说:“学校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湖北钱丹专家团队工作室,鼓励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小先生’,制作主题微课上传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将生态教育宣讲‘主课堂’搬到长江边,真正让生态教育‘活’起来。”
数字技术如何助力乡村教育?中国联通利用“5G+AI”技术,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专递课堂,让丹江口的茶香飘入土关垭镇中心学校的课堂,并以家校社联动模式,开展亲子共习茶道、茶农技能数字化培训等,该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中心列为典型案例。
数字技术如何让特殊教育更精准科学?湖北省襄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应用脑电波、面部识别技术辅助评估筛查,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模拟情境体验,让康复训练不再枯燥。
大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介绍了科大讯飞的AI智慧课程平台。依托讯飞星火大模型、学科大模型和科技文献大模型,讯飞AI智慧课程平台覆盖“教、学、研、管”全场景,可助力教学科研减负增效,实现“千人千面”的自适应学习,加速构建“师—生—机”三元教学新模式,目前已经在全国多所大学展开应用。聂小林认为:“AI与教育不是两场独角戏,而是双向赋能与激发;AI将拥有全世界的知识,但永远不会替代老师。”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正深刻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格局。”参会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作为一名从教育中汲取成长力量,如今又投身科技创新的创业者,自己深切感受到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而至,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
️数字教育新成果
在大会的教育数字化成果展上,50多个展项集中呈现中国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成果,生动展示数字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领域的丰富实践。
“叮—咚—”展厅中,观众用小锤子敲击编钟模型,动听的声音不时传来。
本报记者上前尝试后,武汉市育才小学副校长贺敬递来一张雅致的书签,其上画着编钟,还印着一串音频波纹。贺敬说:“学生可以敲击复刻编钟,生成旋律。技术设备则会抓取声波,并转化为可视化图形,打印成个性化书签。这种‘从音乐到图像’的跨界实践,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贺敬说:“学校建有编钟馆,馆内复刻了曾侯乙编钟的等比复制品。我们将编钟馆打造为沉浸式阅读空间,围绕编钟设计低、中、高3个年龄段的主题阅读活动,从‘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情志’3个维度展开,以此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水下机器人已到达作业深度,正在寻找目标物。”展区内,哈尔滨工程大学“深海探险家: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上的6块屏幕上同时出现水下机器人的状态监控系统、声呐系统、全景视图漫游等多个画面,领航员轻推操作手柄,水下机器人灵活调转方位,来到机器前,仿佛进入深海装备作业舱。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驻足点赞:“太酷了!原来水下是这样作业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昝英飞告诉本报,海洋环境复杂多变,管道连接、油气开采等深水作业只能依靠水下机器人。但水下机器人课程理论性强、不够直观,理解难度较大。“学校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通过运动仿真、视景仿真和人机交互等技术,构建逼真的虚拟作业空间,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建模方法,沉浸式掌握其操作及作业流程。即使在1500米深海,作业情况也能精准模拟。”
在科大讯飞的AI产品展区,科大讯飞AI黑板呈现“未来课堂”新样态,让黑板从板书工具“变身”教师AI助手。
“项王东向坐是怎么坐的?”“项羽他们分别坐在不同的方向,是有什么玄机吗?”语文课上,面对各种奇思妙问,老师动动手指,通过AI圈画智能识别,就能实时获得精准匹配的教学资源,还可一键和司马迁展开跨时空“对话”,让课堂“活”起来。
在数学课上,基于3D剖分与动态渲染技术,在工作人员绘制立体图形后,智能程序可以快速识别并通过三个顶点形成一个截面,切割、旋转,清晰了解其内部结构,还可以将截面提取出来,通过点位的延伸直观查看截面形状与角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建构思维。
在现场,本报记者还看到一位来自新加坡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讯飞星火智能批阅机扫描和批阅一个班学生试卷的全过程。基于星火大模型、OCR识别、知识图谱和复杂版面分析的底层技术能力,星火智能批阅机将智能批改、学情分析、个性作业融合于一体。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个班级的作业扫描、批改和学情分析。不仅如此,通过“智能逐步批阅+自动原卷留痕”模式,还能够像真人老师批改一样留下作业反馈。教师也能够获得详细的作业数据报告,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个性化辅导。
在四川省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XR(扩展现实)背景下沉浸式互动教学场景展区,本报记者看到两名来自阿曼的女教师在开心地与虚拟背景中的四川阆中古城合影。工作人员向本报介绍:“通过扩展现实技术,我们将故宫、卢浮宫等景点‘搬’到学生眼前,同时利用XR技术的远程交互功能,开展远程教学和实训指导,把实训作业也现场‘搬’到了线上,让学生在现实空间就能‘身临其境’进行导游讲解等技能实操训练。”
缤纷多彩的成果展示令外宾赞叹不已。“我们不仅看到了很多数字化前沿技术,也看到了中国教育数字化应用的最新成果。”瓦努阿图教育部长第一政治顾问霍华德·阿鲁说。
巴西马拉尼昂联邦大学校长沃尔特·卡纳莱斯·桑塔纳表示:“今天看到的数字化、智能化职业教育培训成果,令人惊叹!中国与巴西都是南方国家,但是我们的学校还没有这些。希望我们的学生今后有机会来中国学习。”
️开放合作新平台
“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是一道时代课题、世界课题。这场全球瞩目的数字教育大会,成为各国协作答题的起点。
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官员、专家学者在会上反复提到同一个答案——携手合作。
共识最终凝结为大会的重要成果——《数字教育合作武汉倡议》。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推动建立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的国际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并明确行动路径——共建数字教育标准,推动平台互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要素互济;共促教育智能转型,实现经验互鉴;共护人工智能安全,加强理念互通。
中国政府首次以“智慧教育”为题,发布《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集中展现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以来的进展与成效,生动描绘了智能时代中国教育发展与变革的蓝图,为全球智慧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数据显示,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持续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汇集中小学资源11万余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13万余门,高等教育优质在线课程3.1万门,终身学习课程超2000门。截至2025年4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64亿,访问用户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校长雅克·弗雷蒙认为:“应对挑战时,全球各国应携手合作。我一直认为,在凝聚全球合作共享的这条道路上,中国正在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为国际对话搭建桥梁。本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本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充分体现了中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和成效。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在教学形态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牛津大学教授詹姆斯·克拉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