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安徽怎么加?
日前,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图为人工智能板块展出的“飞拍机器人”。记者 范柏文 摄
合肥市包河区科大硅谷中国视界园区俯瞰图。通讯员 马二虎 摄
当前,不论是“越来越聪明”的智能汽车,还是能为人“解惑”的DeepSeek,AI技术迭代仿佛掀起飓风,把硬核科技从实验室带向产业的竞技场。国家层面,“人工智能+”行动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我省印发《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加速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产业起步较早的安徽,也正抢抓风口,让人工智能更能为千行百业赋能,让产业生态活力迸发。
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底座
模型、算力等关键软硬件技术研发如同“人工智能+”的基座,能为其提供创新源头动力。
“俺老孙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这世博会场馆再大,也难不倒我!”近日,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齐天大圣“孙悟空”正用流利的中、日、英三种语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谈笑风生。
这款AI孙悟空由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科大讯飞基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星火大模型”打造而来。
“AI孙悟空是中国馆唯一大模型展项,靠的是自主可控的AI硬实力。”科大讯飞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孙庆华介绍,公司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基于全国产化算力底座训练,实现全栈自主可控,具备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代码能力、多模态等七大核心能力,并持续迭代升级。
今年3月,讯飞星火X1实现再升级,在模型参数量比业界同类产品少一个数量级的情况下,数学能力全面对标DeepSeek R1和OpenAI o1,在中文数学各项任务中均实现领先。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国家队”,科大讯飞在大阪世博会上的精彩亮相,向世界递出安徽人工智能的“创新名片”。
近年来,安徽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早在2018年就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规划,2025年,将人工智能列入全省十大新兴产业高位推进。
前不久,《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印发,更是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按下“快进键”。
《方案》提出,经过三年努力,到2027年,我省人工智能要实现底层能力建设保持领先、应用渗透率大幅提升、产业生态基本成型、融合应用集聚成势,通用大模型性能居全国前列,归集高质量行业数据超过30PB,智能算力规模超过30000P。
发展“人工智能+”底层研发要扎实。我省将做大做强通用大模型,加速布局行业大模型,支持垂类场景模型联合研发,建强开放平台,鼓励开源发展;适度超前、科学布局全省算力资源,加速构建国产算力及产业生态;加快智能传感、高端存储、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技术研发,持续提升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能力。
释放更多高质量场景机会
应用场景既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日,在位于芜湖的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的中控室里,大屏上呈现出整个工厂的核心生产数据,可以实时监控生产情况。
当前,水泥行业面临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难题。为此,海螺集团携手华为进行协同技术攻关,打造了首个水泥建材行业AI大模型。
“在熟料生产线上,整合数年数据,大模型实时精准预测3天和28天的熟料强度,准确率达85%以上。”海螺水泥数字板块安徽智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智能事业部负责人王涵介绍,过去工人靠经验“钻”,现在能靠数据“算”,精准预测后,次品率也大大下降。
同时,大模型的应用让水泥生产实现标准煤耗下降1%。“可不能小瞧1%。”王涵算了一笔账,以白马山水泥厂为例,按5000吨的日熟料生产线测算,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余吨,仅燃料成本一年即可节省约200万元。
“这款大模型梳理出涵盖矿山开采至包装发运全流程,共计15类20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王涵介绍,借助实时数据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工艺参数动态优化、异常预警秒级响应、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等。
推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基础好、应用场景多的行业率先应用,我省支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升赋能制造业水平。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工厂249个、数字化车间1266个,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个,居全国第2位。
以场景创新为牵引,我省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社会民生4个方向,推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释放高质量场景机会,开展场景招商,打造典型案例,加快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打造“一核一带两区”融合应用集群。
营造创新活跃的产业生态
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雨林,既要有参天大树型的领军企业,也要有孕育希望的幼苗与种子型创新者。
马鞍山深策云控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人工智能的种子企业,落地马鞍山,是该团队与当地的“一拍即合”。
“去年,团队报名参加了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AI+工业制造专项赛,比赛地点在马鞍山,参赛路演后,项目就引起了当地的注意,马鞍山这边的工作人员很快就与团队接洽。”该公司电子工程师兰琦琦说,团队项目就是工业方面的,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很契合。之前也参加过一些比赛,但是像马鞍山当地政府这么认真、负责地对待初创团队并不多见,他们真诚的态度和细致、专业的指导很吸引人。
“通过大赛,团队赢得了‘第一桶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很快就成立了公司。”兰琦琦说,因为团队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对于市场把控没有那么精准,当地的工作人员还会给创业提供一些建议,真的太贴心了!
兰琦琦介绍,公司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和硬件系统控制尤其是过程控制深度融合,为化工、冶金、制造等传统行业提供定制智能化解决方案,优化生产流程。同时,结合AI自主学习挖掘数据潜力,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马鞍山市科技局三级主任科员、人工智能专班负责人杨晴介绍,为完善产业生态,马鞍山市在省内率先出台市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及专项政策,并谋划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工智能+”实施方案,打造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签约、开工、投产项目达48个,总投资额205.9亿元,均位居全省前列。
未来的人工智能竞争,是生态体系的竞争,安徽将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素,强化品牌、基金、人才等要素支撑,做好行业模型汇聚、基金丛林建设、高端人才引育等工作,培育开放、创新、活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