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3D巨蛇掀科技伦理之争:春熙路广告为何触动公众神经?
成都春熙路百盛购物中心户外大屏自2025年5月起循环播放的巨型3D蓝色仿生蛇广告,因其高度逼真的视觉效果引发广泛争议。这一广告采用裸眼3D技术,通过高精度建模还原蛇类运动形态,蛇身鳞片光泽、吐信动作乃至瞬间“扑屏”的冲击效果均达到仿真级别。作为成都核心商圈的地标性屏幕,该广告既成为游客打卡的“科技奇观”,也因对恐蛇人群的心理影响触发公共空间内容适宜性的讨论。
裸眼3D技术通过分光编码算法与光栅硬件协同,无需辅助设备即可呈现立体效果,近年已成为商业广告的创新载体。春熙路大屏此前凭借熊猫、恐龙等主题3D内容多次登上热搜,此次仿生蛇广告进一步强化了技术表现力。据现场观察,广告每小时播放4-6次,夜间配合灯光形成沉浸式体验,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拍摄。技术团队透露,蛇类动态数据采集自真实生物,经4000余次算法调试才实现流畅的肌肉运动模拟。商业分析显示,此类广告可使商圈客流提升15%-20%,品牌曝光量增长超30%。
支持者认为,广告展现了成都“时尚之都”的创新能力。社交媒体数据显示,#春熙路3D巨蛇#话题阅读量达2.3亿次,78%的正面评价聚焦“科技感”“城市魅力”。但恐蛇群体的反对声同样强烈。心理学研究指出,全球约3%-5%人群患有蛇类恐惧症,高强度视觉刺激可能引发心悸、眩晕等生理反应。记者实地采访发现,约20%路过市民选择绕行屏幕区域,带儿童家庭中45%家长表示“需捂住孩子眼睛”。律师付建指出,根据《广告法》第9条,广告内容不得含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元素,过于刺激的视觉设计可能存在法律风险。
广告制作方“幻影科技”回应称,项目经三个月风险评估,设置10米安全距离标识并避免音效增强恐怖感。成都市文旅局表示,已要求运营方缩短夜间播放频次,未来将建立公共艺术内容听证机制。商业伦理专家建议参考伦敦牛津街3D广告管理经验,对可能引发不适的内容增加预警提示。值得关注的是,春熙路大屏运营合同显示,此类广告单日投放费达18万元,背后涉及商业利益与公共责任的博弈。
春熙路争议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叙事权的重构。当技术能够以假乱真时,内容选择标准需超越“吸引眼球”的商业逻辑。新加坡滨海湾等国际案例表明,成功的城市3D景观往往兼顾艺术性与普适性,例如避开特定文化中的禁忌符号。建议成都探索“分级提示”制度,通过二维码实时收集公众反馈,并建立由市民代表、心理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技术赋能的公共空间,既需保持创新活力,更应坚守“最大公约数”的人文底线。
参考资料
1. 春熙路3D仿生蛇广告现场画面(来源:搜狐新闻视频截取)
2. 裸眼3D技术原理图解(来源:手机新浪网)
3. 市民采访实录(来源:封面新闻报道)
4. 《广告法》相关条款解读(来源: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
5. 春熙路大屏运营数据(来源:成都市文旅局公开文件)
声明:本文内容均为本作者原创,但文章中有部分图片(除特别标明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5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