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科技馆奠基人丨国际博物馆日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不仅是历史记忆的保存者,更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教育阵地。中国首个国家级科技馆——中国科技馆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者。
刘东生,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刘东生有着卓越的科学成就与影响力,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普情怀。1982年12月,刘东生开始担任中国科技馆首任馆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技馆在初创阶段稳步发展。
中国科技馆
据初步统计,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科技馆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中国科技馆门票更是早早售罄,其推出的“劳动创造未来,科技点亮生活”主题系列科普活动,从传统技艺到前沿科技,从动手实践到思想启迪,丰富的活动为全国观众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
如今,科技馆深度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获取科学知识、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然而,四十多年前,建设中国首个国家级科技馆——中国科技馆的计划曾一度搁置。我国地质学泰斗刘东生让中国科技馆从蓝图变为现实。
️从科学家到馆长
1982年12月18日,刘东生兼任首任中国科技馆馆长。彼时,刘东生已65岁。
1978年着手筹建、原定于1984年开馆的中国科技馆因未列入国家“六五”期间建设项目,于1981年底暂缓征地施工。
在日常极为繁杂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刘东生为何要接下中国科技馆这块“烫手山芋”?在《刘东生教授谈科技馆》一文中,他这样写道:“科技馆不仅是普通老百姓了解科学历史的场所,更是青少年课外学习的重要课堂。”
为此,上任不久,刘东生就联合茅以升、王大珩等科学家,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建设国家科技馆的紧急提案》。终于,1983年7月,国家计委批准了分两期建馆的初步设想。同年12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建馆用地。
1984年11月,邓小平亲笔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题写馆名。同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馆一期工程破土动工。1988年9月22 日,中国科技馆一期建成开放。
“科技馆不是陈列馆,而是创新的孵化器。”刘东生将此写入中国科技馆第一份建设纲要。
刘东生在野外考察 来源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网
️引入“动手操作”模式
在馆舍尚未建成时,刘东生便以“边建设边活动”为方针,推动科技馆开展国际展览与教育实践。他亲自主持我国首个大型国际科普展《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展览》,将“动手操作”模式引入国内。展会上,孩子们通过模拟地震台理解地质构造,这与刘东生研究黄土高原时“用脚丈量大地”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
刘东生提出,科技馆是青少年动手实践的课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地。这一理念至今仍是中国科技馆的核心定位。
1987年,他支持《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赴海外巡展,指南针、活字印刷等展品在海外引起轰动。美国《科学》杂志评价:“这是中国科技馆的预演,更是刘东生科学外交的杰作。”
刘东生多次考察国外科技馆,拍摄大量影像资料,对比分析展陈设计。他要求团队“借鉴但不照搬”,强调结合国情创新。例如,他推动引入互动展品,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后续“华夏之光”展厅的诞生奠定基础。1988年一期工程竣工时,中国科技馆已成为集展览、教育、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平台。
️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枢纽
在刘东生推动下,科技馆成为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枢纽。他还组织培训讲解员,强调“用故事传递科学精神”;晚年仍参与中国科技馆十周年纪念活动,并见证新馆奠基。
刘东生曾说:“黄土是地球的日记,而科技馆是科学的日记。”在他看来,展品是科技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此,在筹建科技馆期间,他坚持将科研实物转化为科普资源,例如通过显微镜观察黄土颗粒的互动装置,让公众直观理解环境变迁。
刘东生采集的黄土样品和科研手稿、考察笔记等资料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筹备过程中,刘东生过去采集的黄土样本、300多本考察笔记和科考相册等珍贵资料悉数被捐出。如今,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上,观众可以穿越时空,近距离感受刘东生74岁时在南极采样的场景,近距离感受科学家野外考察的艰辛。
正如刘东生在《刘东生教授谈科技馆》中所言:“科技馆是文明的灯塔,照亮一代代探索者的前路。”如今,这座灯塔的光芒,依然在黄土标本的纹路与科技馆互动展台的灯光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馆的首任馆长——刘东生先生[OL].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网,2013-10-23.
[2]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里面有什么?[N].新华社,2024-05-30.
[3]刘东生:用一生解读黄土“天书”[N].科普时报,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