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产火箭“带飞”浙地一号卫星

2025-05-1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5月17日12时12分,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天仪29星、天仪34星等6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火箭发动机产自蓝箭航天湖州动力制造基地,整箭总装在嘉兴完成;天仪29星正是全国首颗地质行业卫星“浙地一号”。

保障高密度商业化发射任务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火箭实现更多技术创新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戴政表示:“这是朱雀二号系列运载火箭第5次飞行,展现出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复杂任务构型中的高度适配性和系统可复现性,为后续高密度商业化发射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我国首款采用全过冷加注的双低温液体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改进型火箭由民营企业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集成多项核心创新。其配备的大推力液氧甲烷动力系统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具有成本低、易存储、无污染等优势,被全球商业航天公认为未来主流方向;采用的铌钨合金大面积比喷管制造技术大幅提升了火箭发动机性能,单层共底贮箱结构有效减轻箭体重量,最终可实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4吨级运载能力。

去年11月底,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遥二火箭整体延续遥一的成熟结构配置与控制策略,具备更多技术创新点,如首次配备直径4.2米、全长8.7米的复合材料整流罩,显著增强载荷兼容性和任务适应性。

发动机性能也有所提升,一级发动机升级为天鹊12A,二级发动机保持天鹊15A采用铌钨合金大喷管延伸段状态,通过双曲率钣金成型和激光焊接技术,降低重量并提高比冲;在流程与结构方面也进一步优化,取消一级氧排放连接器以简化发射流程;采用准实时风修正弹道设计技术等。

“上个月第100台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天鹊12A下线,发动机年产能基本达到100台,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已具备支撑高密度、低成本、可复用商业发射的能力。”蓝箭航天动力研发部总经理、湖州动力制造基地总经理刘磊介绍,下半年天鹊系列发动机将应用于朱雀三号的首飞任务,该型号火箭可实现一子级回收重复使用。

全国首颗地质行业卫星

“浙地一号”助力资源勘查

作为我国首颗服务地质行业的高光谱遥感小卫星,“浙地一号”由浙江省地质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天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制。

浙江省地质院高级工程师朱浩濛表示,“浙地一号”将极大提升我国在资源勘查、矿产监测和地质环境调查等领域的自主遥感能力,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经常遇到地形复杂勘查难度大、传统地质调查手段有限等难题,“浙地一号”应用双镜头双传感器、26个地质专属谱段、智能闭环系统和轻量化外观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能够穿透地表识别岩石、矿物、植被等细微光谱特征。

具体来说,其搭载的双芯之眼拥有接近人眼可视范围的可见光眼,也有超越肉眼感知的短波红外眼;26个光谱通道能够“透视”捕捉到地表岩层中的细微特征,特别是在1000至2500纳米的短波红外区间设计了10个关键谱段,可以为复杂地质特征的探测、监测、识别、解译和分析提供支持。

有了“透视眼”,还要有“智慧脑”。“浙地一号”具备星载TDI(时间延迟积分)自适应曝光系统,能为复杂地形自动匹配强弱光,实现成像最佳化。它内置的“数字大脑”构建了数据从采集到处理的完整星上闭环系统,大幅提升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应急响应能力与数据时效性。

既要追求高光谱成像,又要尽可能减少小卫星平台的体积、重量和功耗。“浙地一号”卫星团队针对载荷设计、光学配置以及结构集成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与优化,成功平衡两者需求。其体积小巧如冰箱,可实现快速组网。卫星的重访周期(即同一颗卫星对同一区域进行连续拍摄的时间间隔)为2.5天,理论上20天就可以完成一次浙江全域扫描,一年可以给浙江全域地表做近百次“体检”。

(本报记者 孟琳 胡静漪 祝梅 见习记者 戴佳轶 魏安东 通讯员 李晓明 陈鹏军 杨萤萍)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