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晚年改回中国籍,只为养老?看看他对国家做的贡献有多大吧

2025-05-1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在2015年,杨振宁教授选择放弃了他已经拥有半个世纪的美国国籍,重新归化为中国国籍。当时,杨振宁已经93岁,身居海外多年的他,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2017年,中国科学院发布公告,宣布杨振宁已成为中国国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消息才广为人知,原本美国国籍的杨振宁教授终于重回中国的怀抱。

作为物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杨振宁重新回归中国籍理应受到赞扬。然而,新闻一出,关于杨振宁回国养老的议论纷纷而起。人们的讨论集中在他与中国的联系上。原来,杨振宁与邓稼先、钱学森同在一个时代,他们都是上世纪40年代赴美深造的学者。在新中国成立时,邓稼先和钱学森放弃了优越的美国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投身到国家建设中。而杨振宁则没有选择回国,甚至在196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这使得很多人质疑,为什么杨振宁没有在新中国困难时期选择归国,而是等到中国已经逐渐强大后,年老时才回归祖国。

那么,杨振宁这些年究竟在国外做了什么呢?从他的求学经历来看,这一切也许可以理解。1945年,杨振宁顺利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进入芝加哥大学就读。刚开始时,杨振宁在物理实验课程中屡屡失败。因为当时国内的教育条件十分简陋,杨振宁几乎没有做过实验,这使得他在实验物理方面显得十分生疏。芝加哥大学里曾流传着“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笑话,足见当时他在实验中常常出糗。

然而,杨振宁并未灰心丧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发现自己在实验物理方面并没有太多天赋,于是他转向了自己更为擅长的理论物理领域。后来,他在芝加哥大学顺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进入了当时世界顶尖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普林斯顿,杨振宁虽然身处学术的殿堂,却也有一段略带温馨的回忆。那时,普林斯顿唯一的一家中餐馆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他常常在研究之余光顾。在一次中餐馆的用餐中,杨振宁偶然遇见了他曾在中学时代有些好感的杜致礼。两人一见如故,很快陷入了热恋,并于1950年在纽约结为夫妻。

婚后,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遇到了一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李政道。李政道是杨振宁的学弟,二人不仅研究方向一致,而且都来自中国,很快结为知己。奥本海默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也非常喜爱这对组合,曾公开表示他最喜欢的场景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漫步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在二人的合作下,物理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56年,他们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观点颠覆了当时物理学界默认的宇称守恒理论。这个消息刚一发布,现场就有人起哄,想要将二人轰下讲台。但很快,吴建雄根据二人的理论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了他们的理论是正确的,物理学界为之一震。二人因此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1964年杨振宁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他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当时,邓稼先和钱学森已经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而杨振宁却选择了继续留在美国。他的父亲杨武之对此十分愤怒,曾多次劝他放弃美国国籍,但杨振宁坚持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号召海外的学子归国,很多海外人才纷纷响应。然而,杨振宁当时正在推进重要的理论物理研究,尤其是宇称不守恒的研究尚处于关键阶段。他认为此时回国对祖国的实际贡献有限,国内的科研条件也无法支持他的进一步研究。因此,他和李政道决定继续留在美国。

然而,随后的美国政府政策使得杨振宁的回国计划变得更加困难。杜鲁门政府下达了一项命令,禁止在美学习的中国学者回国。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此在美国滞留了20年。与此同时,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在全球华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激动地为他接机。

杨振宁曾多次尝试回国,但都被美国政府拒绝。直到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终于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籍学者。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邓稼先询问关于中国原子弹的事情,邓稼先的回信让杨振宁泪流满面,感动至极。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各地举办讲座,向美国公众介绍中国。他坚信自己今日的成就与中国的培养密不可分,宣传中国成为他的责任。虽然当时的中美关系紧张,但他依然勇敢地讲述中国的真实情况,并积极参与保钓运动,为中国的领土主权发声。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