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历经600多年,从没被水淹过,用了现代排水技术后就不行了?

2025-05-1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许多人疑惑,21世纪科技如此先进,城市为何仍频繁遭遇洪涝灾害?有观点认为,这与专家们对管道系统的随意改动有着直接关系。

也有人提出,曾经在600多年里未曾遭遇水灾的故宫,在经过现代专家的一番“改造”后,如今竟然在暴雨中被淹。难道故宫的排水系统在专家“修复”后,真的立即失效了吗?

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北京的紫禁城正式落成。宫殿群连接相连,院落地面全部铺设青砖,配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经过多年的维护,排水效果一直非常良好。

从故宫的排水系统设计来看,管网结构与北京城“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息息相关。紫禁城建成之初,便依据这一地势特点,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的测量、设计和施工。

例如,紫禁城北门神武门的地面标高为46.05米,而南门午门的地面标高为44.28米,两者之间的高度差大约有两米,这一自然坡度为雨水的排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排水系统的具体设计上,紫禁城划分为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暗沟三大类。雨水落到建筑物时,部分会沿着屋顶的琉璃瓦流向地面,进而通过明沟流入地下暗沟。另一部分雨水会在地面形成径流,顺着院落地面坡度流入石槽明沟。

如果明沟遇到台阶或建筑物,雨水会通过“沟眼”继续流入地下暗沟。地下暗沟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将雨水汇集到干沟,再通过干沟排入内金水河。

紫禁城的各个院落大多呈现前后两进的布局,庭院地面呈现北高南低的坡度,这为排水提供了天然优势。院落间的街道起到阻隔作用,使得每个院落都成为独立的排水区域。

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最终都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从神武门西侧的水闸流入,经寿安宫外墙,南至武英殿,东至太和门,最后通过东华门内南侧水闸流出,与外金水河汇合。

内金水河与护城河相连,护城河又与北京城的其他水系相通。由此可见,内金水河自西北流经大半个紫禁城,最终与护城河汇流,这一系统与周边水系紧密相连。

长期的维护和定期检查确保了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无论是暴雨还是常规降水,紫禁城内的排水系统几乎从未出现积水的情况。

尽管紫禁城的排水系统如此完备,但历史上它也曾经历过淹水。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连日暴雨使得紫禁城遭遇洪灾,朱国桢记录下了这场大雨带来的灾难:

“京城的高敞地区水位上升至二三尺,各衙门淹水成灾,九衢平地变成江河,低洼处积水深达丈余,民房和官邸倒塌,数不清的民众溺亡。内外城墙倒塌二百多丈,甚至大内紫禁城也坍塌了四十多丈。通运河被冲决,水位比甲寅年更高五尺。木料漂浮,损失的粮船有23只,淹死的官兵26人,更多不知名的人溺亡。公私财物流失,民田和房屋被冲走。暴雨三日后,正阳门和宣武门外依然水流湍急,车辆无法通行,城内陷入无法通行的状态,堪称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这场大雨让整个京城陷入水灾之中,甚至连“紫金城”也未能幸免。连续的大水导致城墙垮塌,甚至紫禁城的城墙也损坏了120余米。尽管故宫拥有一套优秀的排水系统,面对如此剧烈的暴雨,它依然力有未逮。

最近,有网友发布了一些照片,称“故宫,在现代排水技术加持下,竟然发生了内涝”。配图中,三大殿及一些院落的积水较深,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事实上,六百年来,故宫不止一次发生过水灾。与现代排水技术无关,这些历史现象并非偶然。我们应当尊重古人的智慧,但也不能因为不了解事实真相,就全盘否定现代排水技术。

根据故宫博物院单霁翔的介绍,博物院成立后,相关部门并未对原有的排水系统进行大幅度改造。除了进行古代排水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外,还制定了提升区域排水的计划。故宫博物院自2015年开始,逐步将院内水泥和沥青路面替换为传统的砖石材料,既改善了环境,也加强了排水和渗水功能。

每年雨季过后,工作人员会总结当年的排水情况,查找问题并进行修复。在日常维护中,故宫博物院还会定期检查排水系统,及时清除堵塞物和修复损坏的设施。

故宫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其内部的任何大修大改,都不是凭借几个专家的意见就能决定的,而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

虽然我们不否认某些城市确实存在排水管网设计失误和维护不到位的情况,但故宫被淹的历史事实是不可否认的。我们要避免在听到“专家”或“科技改造”时,过度反应,而是应当理性分析,弄清事实真相后再做评价。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