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古人该如何避暑?三大硬核“制冷”操作,彰显先人智慧
夏日的酷热总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无法忍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来应对酷暑,从而带来清凉与舒适。
从手持蒲扇到便携的充电风扇帽,再到身上贴上的降温贴,甚至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的电风扇与空调,这些小巧而实用的消暑工具和家庭电器,正在帮助我们度过这炎热的夏季,享受片刻的清凉。
但如果我们回望过去,古代的人民又是如何在酷暑中找到一丝凉意的呢?
事实上,古代夏季的炎热并不逊色于我们如今所经历的高温,甚至在某些时期极端的天气导致了热死事件。回顾历史,在过去的千年间,因酷暑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就发生了二十多次。
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乾隆帝第八年,那个夏天的气温极为异常,史书《浮山县志》便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据记载,五月的气温早已高得让路人热得昏迷,尤其是首都京都更是几乎每个街头巷尾都有人中暑倒下。气象学家推测,那年的气温至少突破了40℃。
在没有空调的古代,这样酷暑难耐的天气,古人是如何克服的呢?实际上,古代人在应对夏日炎热时,拥有着独特的消暑智慧。
古人对食物的追求极为严谨,尤其是在酷热的夏季,他们对食物的新鲜度尤为注重。为了确保食材能够在高温下保持新鲜,古代的“冰箱”——冰鉴应运而生。
这种古代“冰箱”的工作原理是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的箱体内加入冰块,再通过箱体内的小气孔散发冷气。冰鉴不仅能储存食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周围的气温。因此,它实际上是冰箱与空调功能的结合体。
早在战国时期,冰鉴便已投入使用,它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冷藏设备。《吴越春秋》一书中就有记载,越王勾践在夏季出游时,便会利用冰鉴保存食物并降温。在1977年,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铜制冰鉴,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之一,并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件铜冰鉴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内部有容器可以存放冰块,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日,取出一杯冰镇的米酒或水果,该是多么清爽。
这件冰鉴的铸造工艺相当复杂,首先是整体浇铸,其次零件采用分铸法铸造,最后细节的精致雕刻则使用失蜡法。这座冰鉴还刻有铭文,表明是曾侯乙亲自铸造,并将其终生使用。由于制作过程繁琐且使用不广泛,冰鉴成为了古代贵族专享的奢侈品。
此外,古人消暑的基本方式也包括冰和水。西周时期,已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冰块的官职,称为“凌人”,而不是简单的“冰人”。《诗经·豳风·七月》一书中提到,每年冬天,人们会从河中凿冰,并在寒冷的季节将冰块储存起来,到了夏天才取出使用。
在汉代,长安的长乐宫遗址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冰窖,专为皇族使用,这些冰窖靠近渭河,方便在冬季取冰以及夏天快速排水。
随着技术的进步,唐代人开始使用硝石溶制造冰块,冰块开始变得更加普及,街头的冰商人逐渐增多,冷饮也开始在民间流行。最早的“冰激凌”出现在唐代,不过那时它被称作“酥山”,是一种将奶油浇在冰上,做成小山状的甜品。
宋代时,冰淇淋在市场上已经变得极为流行,商贩们不断创新口味,甚至一些冷饮铺开到深夜。诗人杨万里就曾写诗赞美冰淇淋的美味,诗中描述道:“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这也体现了他对这种冷饮的喜爱。
到了元朝,乳酪冰激凌成了新的潮流,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在这些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追求夏季凉爽方面的不断创新。
除了冰和冷饮,古人还运用了水来降温。早在春秋时期,聪明的古人便利用铜管将水引至屋顶,通过水流来达到降温的效果。汉代宫殿内便使用了多重降温装置,例如用石床和玉晶盘放置冰块,或有侍女为皇帝扇风。唐代的自雨亭更是通过让水流从亭顶四面流下,形成凉爽的水帘效果。
到了宋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空调房”这一概念逐渐出现。人们开始通过设计独特的建筑和空气流通系统,让室内保持凉爽舒适。徽州地区的“大户人家”更是有了自制的“土空调”,利用地下气流和水流的温差调节室内温度,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即便是普通百姓,也能通过简易的方式避暑。例如,拿起一把折扇,穿上轻薄衣物,甚至是将食物放在溪水或水井中降温,这些都是古人应对酷暑的智慧之举。
因此,虽然古人由于科技的限制,多数时候无法享受到现代空调般的凉爽,但他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新,始终在探索着适应高温天气的方式。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空调和风扇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电器,我们也可以在这个酷热的夏天,舒适地享受清凉,度过一个愉快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