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再增四家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
近日,省科技厅下发了《关于新建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的通知》,同意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刘春龙鹅健康养殖工作室等4家工作室备案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最强大脑”与龙江农业、生态特色紧密结合,将推动黑龙江省在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鹅健康养殖、北方春大豆遗传改良、寒地作物高产技术攻关与生产模式研究等方面开展开创性研究,着力推动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自然遗产意义,迄今仍保持原始面貌。“这些原始湿地保留了永久性和季节性淡水沼泽湿地、泥炭地以及野生生物特有的遗传基因,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天然的基因宝库。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金雕、东北虎等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77种。”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于小东介绍,“依托保护区管理局建设的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武海涛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室,将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修复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中的动植物种群,特别是濒危物种,维持生态平衡。研发和推广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提高湿地生态修复效果和效率。对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科学管理和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下,黑龙江省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养殖数量达到4000余万只。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研究员陈志峰介绍,分院团队拥有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多年来围绕鹅遗传资源评价及新品种选育、鹅营养与饲料以及鹅病致病机理、鹅病高效检测和生物疫苗研发等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现有籽鹅保种群2000余只。承担国家、省和市相关课题2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10余项。依托分院建立的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刘春龙鹅健康养殖工作室,将根据黑龙江省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和研究高寒地区鹅规模化舍饲模式下的鹅品种选育、鹅养殖工艺、青粗饲料全年供给、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种养循环等解决方案,实现舍饲规模化养殖的同时产出高品质鹅肉原料,形成一套适合黑龙江省的鹅产业发展模式。
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孟凡立北方春大豆遗传改良工作室依托黑龙江圣丰种业有限公司建立。公司负责人崔双利介绍,圣丰种业依托农业农村部大豆种质创新与育种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了高标准的圣丰院士工作站东北育种中心、黑龙江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黑龙江省博士后实践基地等平台,参与承担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黑龙江省大豆良种增产增效等项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孟凡立研究员,长期从事大豆抗虫育种及大豆增强子挖掘及功能鉴定研究,在大豆抗病生物育种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研发经验。圣丰种业作为黑河地区农业产业优势单位,将携手孟凡立研究员,共同助力黑龙江省生物育种产业领域加速发展。
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王洋寒地作物高产技术攻关与生产模式研究工作室依托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庆丰分公司建立。该公司现代化大农业和机械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与科研院所开展试验项目合作,研究大麦复种大豆栽培技术,实现“一地双收”。工作室将发挥科学家智力支撑作用,提升公司科研团队能力水平,加快实现农作物高产技术攻关,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粮食产能与品质的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114家,通过科研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了一批中国科学院高端科技成果在黑龙江省落地转化,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推动了全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记者 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