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现

2025-05-1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鲱鱼 (资料图片)

紫外线灯下的始祖鸟化石  (图片来源:菲尔德博物馆)

○可自发电的仿生混凝土研发问世

5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团队发布全球首创的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

东南大学团队共研发出了两种自发电水泥基超材料,其原材料皆以水泥为主。“这是一种类似植物根茎组织的、‘软-硬’交替、有序层状微结构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团队科研人员称,这种微结构可以将水泥的韧性提升近10倍。当水泥表面产生温差时,温差又会诱导材料中的离子传输速率产生差异,差异越大、电势差就越大,从而可以发电。

团队还由此研发出自储电水泥基超级电容器。通过这个像“三明治”一样的电极结构,就可以在两种自发电水泥材料快速传递离子、阻隔电子过程中,将电子储存起来,形成“储电箱”的作用。该超级电容器在保持了水泥高强度的同时,还将离子导电率大幅提升,使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与快速的电荷转移能力,即使在2万次充放电循环后,仍然能保持其初始化电容的95%,可与建筑“同寿命”。

○“芝加哥始祖鸟”带来鸟类起源新认知

2022年,美国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始祖鸟化石,被称为“芝加哥始祖鸟”。它是已知第14件始祖鸟标本,只有鸽子大小,也是目前发现体型最小的始祖鸟。最近,《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称,通过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该标本罕见地保存了完整的头部结构,尤其是腭区结构。通过这一结构,研究人员发现始祖鸟的头骨形态介于伤齿龙类和其他白垩纪鸟类之间,代表着从非鸟恐龙缺乏灵活性的头骨向更轻便灵活的鸟类型头骨过渡的关键阶段。

与此同时,芝加哥标本是首件发现三级飞羽的始祖鸟标本。这一结构在非鸟类恐龙中从未出现,显示这些羽毛可能是为了适应主动飞行而演化出的创新特征。

论文作者认为,这些发现以及其他特征表明,这种鸟类能适应某种程度的飞行,并具有陆生和树栖混合的生态环境。

○世界上最大鲱鱼群集体“失忆”为哪般

《科学》(Science)杂志的新闻消息称,每年春季,全球最大的鲱鱼群都会从挪威北部水域向南迁徙1300千米到西海岸莫尔岛附近产卵,但在2025年之后,洄游到莫尔岛的鲱鱼数量骤减,其主要产卵地也突然北移到了800公里外的罗弗敦群岛附近,这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对此作出了解释: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此前数年人类过度捕杀了老一代鲱鱼,因此关于洄游的“文化”知识无法被鲱鱼后代所传承,进而导致幼鱼无法找到通往传统产卵地的路线。

科学家分析了来自渔业、科学调查和标记重捕实验的数据,并研究了1988-2024年间鲱鱼的洄游模式和渔业的活跃度,发现渔业选择性地过度捕捞4岁以上的、体型更大的老龄鱼,导致2019-2023年间老年鲱鱼在鲱鱼群的数量骤降68%。

科学家们警告,产卵地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幼鱼的存活率,并影响以鲱鱼为食的海鸟、虎鲸等捕食者。人们或许需要制定更合理的捕捞策略来避免生态影响,包括减少捕捞老龄鱼类的数量,从而保持鲱鱼的种群结构在各个年龄段更加平衡。

(江海 整理)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