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未来产业,青岛锁定“8+X”

2025-05-12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这些充满科幻感与未来感的产业门类,如同一颗颗来自未来的种子,在青岛的产业沃土上生根发芽。

近日,青岛印发《青岛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晰未来产业发展线路和行动目标。

《行动方案》瞄准8大未来产业展开布局,将通过实施五大行动、16项重点任务,实现“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的新目标。

然而,“8+X”的未来产业创新体系如何打造?青岛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未来布局中抢占先机?答案或许就藏在最核心的“前沿技术”里。

当城市发展未来产业,也是在 “押注”未来,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2024年以来,“未来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各地对未来产业的布局明显加速。

而青岛从在“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将“超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纳入主攻重点产业方向之一,到正式发布《行动方案》明晰未来产业发展“路线图”,正推动未来产业运用前沿技术重塑经济格局。

按照《行动方案》,青岛将️优先发展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交叉前沿领域细分赛道。

目标打造创新引领、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8+X”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而为了支持这些未来产业加速培育,青岛围绕科技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孵化、企业引育成长、场景应用牵引、产业生态营造等,展开五大行动、16项重点任务的扶持,涵盖政策、平台、资金、生态以及应用等产业落地的全链条。

从未来产业的定义来看,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显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入局未来产业的重要前提。

为此,青岛提出,将围绕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一批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30家左右专精特新、瞪羚、隐形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引育一批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而在产业类别的选择上,青岛所瞄准的也是自身有着一定产业基础或深耕条件的领域,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城市定位,因地制宜择定赛道。

位列八大赛道之首的太赫兹,在青岛已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龙头企业代表——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通过4到5年时间的技术攻关,实现了从核心部件、整机系统到算法软件的完全自主设计和研发,多项核心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正推动太赫兹技术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

对于海洋电子信息和深海开发的看重,则是建立青岛雄厚的海洋科研资源上,这里聚集了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一大批涉海科研机构,涉海院士数量全国居首。

在深海开发领域,青岛已形成“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海葵一号”深海油气平台等标志性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方面,青岛镭测创芯的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励图高科的智慧海洋平台等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但技术层面的突破,最终还是要依赖企业形成落地成果。实际上,对于八大未来产业的成果转化,青岛早已展开布局。

之于空天信息领域,青岛引进了中科星图、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等企业落户,落地自然资源领域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海洋产业示范项目(“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

在先进半导体材料方面,华芯晶元的第三代半导体衬底项目已经启动,聚焦碳化硅、氮化镓等前沿材料,推动芯片国产化;

关于卫星互联网产业,天启卫星物联网项目、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低轨卫星产业园等正加速崛起,引领产业“飞腾”……

尽管如此,这些未来产业是否真的能成为青岛未来的支柱型产业,依旧尤为可知。

毕竟,太赫兹产业虽然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但产业开拓仍面临挑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上下游配套企业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生态;而深海开发又存在装备成本高、商业化回报周期长等困境。

但也正因如此,青岛更需要为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清晰的线路、提供系统的支持。

透过此番《行动方案》的出台不难发现,青岛正积极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一方面加快打造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规划建设4个左右未来产业专业园区,在制度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方面探索先行。

另一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如每年布局10项以上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及科技示范项目,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超前孵化”和科学家创业,并引入金融资本“投早、投未来”。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