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加速 中美技术突破推动医疗新变革
2025 年 5 月 12 日,全球脑机接口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美国脑再生科技公司(BrainRegen)神经调控芯片获 FDA 临床试验批准,中国复旦大学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出国内首个 "脑机接口专利与知识产权平台",标志着该技术从实验室研发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进程显著提速。
国际前沿:神经调控芯片开启帕金森治疗新路径
美股 BrainRegen 股价于 12 日盘中暴涨 70%,触发熔断机制。其核心产品 —— 植入式神经调控芯片通过 FDA 批准,即将与全球顶尖医疗机构梅奥诊所合作开展帕金森病治疗研究。据行业分析,该芯片采用闭环反馈技术,可实时监测基底神经节电活动并进行精准电刺激,为改善帕金森患者震颤、僵直等症状提供全新方案。尽管目前处于 Ⅰ 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其突破传统药物治疗局限性的技术路径,已引发医疗科技界广泛关注。
国内突破:专利平台与柔性电子技术双轮驱动
同日,复旦大学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发布 "脑机接口专利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球 6.2 万项相关专利数据,构建涵盖技术研发、伦理审查、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平台特别设立 "临床转化风险预警" 模块,针对植入式设备生物相容性、信号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我国神经科技产业规范化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同日在《自然》杂志发表重要成果,其研发的柔性可植入式电子贴片(NanoFLUID)成功实现药物精准递送。该技术通过纳米电穿孔原理,在细胞膜上创建微米级通道,使药物递送速度提升至传统方法的 1000 倍以上,并可精确控制给药剂量。目前该技术已在医学美容领域实现转化应用,首款无创透皮给药设备即将进入临床阶段,未来拟拓展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技术融合:侵入式与非侵入式技术齐头并进
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呈现双线突破态势:在侵入式领域,脑虎科技 256 通道柔性脑机接口系统已完成多例临床植入,成功实现癫痫患者的脑电信号实时采集与运动意图解码,相关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侵入式领域,西安交大一附院 "双环路脑机交互系统" 通过融合脑电信号与步态分析,为脑瘫患儿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临床数据显示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率提升 37%。
产业生态:政策护航与资本集聚构建发展新优势
中国将脑机接口列为 "十四五" 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北京、上海近期相继出台专项行动计划,明确 2027 年前完成 5 款以上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批,培育 3-5 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国家药监局同步启动行业标准制定,重点规范脑电数据质量与算法安全性评价体系。资本层面,2024 年国内脑机接口领域融资规模达 48.7 亿元,脑虎科技、强脑科技等企业估值均突破 50 亿元,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已形成覆盖 "芯片研发 - 设备制造 - 临床应用" 的完整产业链。
全球格局:技术竞争与伦理治理同步升级
美国通过 FDA"突破性设备认定" 加速神经调控产品审批,同时将脑机接口技术纳入对华出口管制清单,形成技术竞争态势。中美在技术路径上呈现差异化发展:美国以侵入式神经植入技术为主攻方向,中国则在柔性电子、非侵入式脑电采集等领域建立优势。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在帕金森病、癫痫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已展开学术合作,梅奥诊所与华山医院的临床数据共享项目进入实质阶段。
随着 5G-A 网络商用与 AI 算法的迭代升级,脑机接口技术正从重症医疗向康复辅具、健康管理等领域延伸。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三年将是技术转化关键期,需在提升设备长期可靠性、完善伦理监管框架、促进跨国技术协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 "人脑 - 机器" 交互从医疗工具向通用技术平台进化,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肢体残疾等患者带来全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