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176的炸弹客!人格扭曲想清洗世界,曾参与“自我质疑”实验
曾有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弑母藏尸,也有北大学长牟林翰PUA女友使其自杀,更有参与过“自我质疑”实验且智商高达176的炸弹客,人格扭曲到想要清洗世界,这个想要毁灭世界的男人——泰德·卡辛斯基到底经历过些什么,才能接二连三地做出令人发指的事情?
思想信念的总开关出现问题
1942年,泰德出生在美国芝加哥,成长过程中参与过智商测验,他表现出远超常人的天才智商——167分。
智商167是什么概念?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兼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霍金,其智商才160,可想而知,泰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人。
智商如此之高,对泰德而言,是如虎添翼,基于此,跳级念书是他的家常便饭,16岁就成为哈佛学子。
任何感情之花都是需要用时间浇灌的,正是因为跳级太快,泰德来不及与朋友相处,出入各大场合总是形单影只。
喜欢独处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泰德是前者,慢慢地,他表现得越来越孤僻,只会用计算数学公式来排解心中的孤苦与落寞。
如此兢兢业业在哈佛大学熬过4年,泰德顺利进入密歇根州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就读期间,曾短时间内解开博士生导师都束手无策的数学难题。
等到泰德博士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已是晦涩难懂,让无数专家、教授望而却步,曾有业内专业人士直言:“能看懂他论文的人,在美国不超过10人。”
别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学术研究水准,放到泰德身上,不过是轻而易举。1967年,他受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正式聘请,成为助理教授。
这所批量生产过6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校,竟然向一个仅为25岁的青年抛出橄榄枝,真是后生可畏,前途一片坦荡。如果事情告一段落,结果必定皆大欢喜,可现实并非如此。
泰德并不希望生活可以随着静好的岁月慢慢流逝,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这种高高在上的象牙塔环境格格不入,没做过多思考,他自行从学校离开,那时泰德成为数学系助理教授才2年时间。
辞去学校的工作意味着没有安身之地,泰德与父母同住了一段时间,可是孤僻厌世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身上,与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种折磨。
1972年,为摆脱周围一切事物的束缚,泰德来到蒙大拿州,一番精挑细选之后,拿数年来积攒下的资金买下林肯镇的一块土地。
与世俗想法不同,他不打算靠着几亩地发家致富,而是亲手搭建起一栋木头房——不通电、没有自来水,晚上点烛看书,烧柴取暖。
为真正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泰德不与任何人产生联系,只是偶尔与父母手足有些来往。
说到吃食,泰德要么亲自耕种,要么外出打猎,完全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种生活看似与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十分相似,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鲁滨逊心怀希望,有着重返人类社会的愿景;至于泰德,他未曾想着再次回归人群同居生活,不仅如此,他还意图毁灭这个世界。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意志坚定,哪怕想法不正派,其行动都能造成巨大的冲击力,不外乎对人心的震慑。
泰德虽然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但这种状态一点都不妨碍他潜心修炼,静心研究,自成一名炸弹狂人。
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让泰德混淆是非,痴迷于炸弹研究?没有他人胁迫与环境的推波助澜,所有悲剧都源自他对现代生活的莫名憎恨。
泰德痛恨命运的安排与捉弄以及社会的复杂,他发现制造炸弹教训世人是最好的发泄方法,一不做二不休。
他当即就在镇上买来弹药,结合多年来的聪明学识,研制出具有泰德特色的神奇炸弹,万事俱备,选定爆炸目标是泰德的最后一步。
恨一个人是要尽己所能将其毁灭
选来选去,泰德将第一个目标锁定在西北大学巴克利教授身上:谁叫这个人曾与我在学术会议上有过口角摩擦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先拿他开涮。
1978年5月25日,芝加哥西北大学里风和日丽,天空一片湛蓝,一切都格外美好,材料工程学教授巴克利·克里斯特惬意之余收到一个投递失败被寄送回来的包裹,仔细一看是,署名正是巴克利·克里斯特。
出于怀疑,教授找来一名校警请他帮忙,校警左看右看,试着把包裹打开,说时迟那时快,打开包裹的一瞬间整个物件迅速炸开,没来得及闪躲的校警双手变得血肉模糊。
两个人都被吓得目瞪口呆,教授赶忙报警,火速把校警送往医院。经警方封锁现场、调查取证判断:这枚炸弹尾部是用木头做的,其中的黑火药主要用来推进燃料,引爆部分则是火柴头。
本以为遇到的是王者,不曾想只是一个青铜,是不足为惧的新手,警方没放在心上。渐渐地,大家都将这件事遗忘在角落里。
没想到,一年之后,炸弹包裹空降一般,再次出现在芝加哥西北大学的一张桌子上,体积小小的,像极了一盒雪茄。
这时一位研究生恰好路过,看见雪茄盒一阵窃喜,看到四下无人,打算独享,正当他要打开雪茄盒时,一阵强光划过他的双唇,幸运的是伤势轻微,他忍着剧痛向警方拨去电话。
接到报警电话,警方立马出动,一番对比,警方断定两起爆炸事件由一人所为,这次使用的是电池和电线,无烟火药是爆炸混合物,火柴头继续充当重要角色。
两起爆炸事件均未造成重大损失,警方仍然不以为意,直到第三起爆炸事件发生时,他们才意识到来者不善,且准备充分。
1979年11月15日,美国航空公司一架搭载了80人的波音727航班,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安全着陆,等到乘客准备下机时,行李箱中的一个邮包突然发生爆炸,万幸的是这场事故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真是心有余悸,经调查得知,邮包炸弹被凶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入行李舱内,然后,他将气压表改成了测高仪,一旦飞机飞到巡航高度,炸弹会因气压变动而爆炸。
没错,接二连三的爆炸事件是泰德一人所为,凑巧的是接下来的一系列爆炸事件都发生在各个大学和航空公司,所以外界将泰德称为“大学航空炸弹客”。
与该称呼相呼应,前三起事故仅仅是泰德小试牛刀,紧接着,他又陆续设计出一系列巧妙的骗局,使得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高管珀西·伍德翻页书籍时,惨遭爆炸伤害,可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1985年,有一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因为擅自打开箱子,双臂炸裂;同年12月11日,加州一位38岁的电脑商店老板打开纸袋时,被炸飞至建筑墙体内,当场死亡。
令人意外的是,第12起爆炸事件发生后的6年时间里,彼此相安无事,泰德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当所有人再次以为生活将回归宁静时,炸弹客冷不丁的寄出了两份包裹。
一位寄给唐氏综合症专家——遗传学家爱泼斯坦博士,一位寄给耶鲁大学副教授大卫·格伦特。前者两侧耳膜受伤严重,听力受损,失去三根手指;后者同样受伤严重。
显然,泰德的所作所为是对美国警方的无视,更是对美国FBI赤裸裸地挑衅。
他们通过多番检查才知晓,炸弹客最新研制的炸弹中含有氯酸盐混合物,一经打开会自行爆炸,没想到当初为所有人掉以轻心的炸弹新手成了如今的炸弹专家。
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始终不是办法,于是FBI号召广大民众尽可能的提供线索,事关性命安全。
一时间人人自危,很快,FBI陆续收到几千条线报,工作人员一一甄别,结果大部分线报纯属无稽之谈,时间紧任务急,巨大的排查量让每个人都陷入胶着。
难怪FBI对炸弹客束手无策,因为泰德为迷惑调查者,会把从公共卫生间收集来的毛发放入炸弹里,借机掩人耳目,迫使FBI不断调转侦破方向。
而且每寄出一个邮包炸弹,泰德都会关注爆炸结果,然后用加密方式把心得写成日记,外人完全看不懂。
泰德一边记录,一边继续推进“伟大毁灭计划”,1994年12月10日,第15起爆炸案发生,一位来自新泽西州的著名广告公司高管托马斯·墨瑟在打开不知名邮包时,爆炸发生,命丧当场,他的妻子和女儿亲眼目睹了这场悲剧。
这是邮包爆炸案引发的第二名死者,FBI怒不可遏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炸弹客,他们一直手足无措,哪怕悬赏百万、四处寻求线报,案件依旧毫无进展。
毕竟,谁能想到仅凭泰德一人之力,就可以与闻名遐迩的FBI拉开十几年的持久战?因此FBI当局被民众质疑、嘲笑的境地,也是情有可原的。
民众骂骂咧咧的声音尚未平息,泰德又找到新的攻击对象——最后一名受害者。
1995年4月24日,加州林业协会总裁吉卜特·莫里收到一个形如鞋盒的包裹,除了分量足,没有其他显著特点。
直到当天下午两点,吉卜特·莫里才准备拆开包裹一探究竟,恰恰是这一看,促使包裹爆发出巨大杀伤力,前所未有的爆炸威力瞬间摧毁了一层楼的办公室,震得瓷砖和玻璃粉碎,门不翼而飞,吉卜特·莫里未能幸免于难,直接死亡。
林业协会主席的死亡,让美国人民陷入恐慌的死循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会沦为下一个爆炸目标,这种事情仿佛是掷骰子,每一面都有可能发生,只是概率不同。
毫无疑问,多年来,炸弹客泰德在全美第一通缉犯的宝座上稳如泰山,时间兜兜转转,来到1995年,让FBI头疼脑热的案件终于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当时,泰德向外界表示,如果《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可以刊登他三万五千字的学术论文,他会终止这场暴行。
什么?一篇论文足以让炸弹客放下屠刀,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泰德预备将精心炮制多年的论文——《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公之于众,他在长达56页的论文中写道:工业文明使人类丧失自由,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灾难。
看到这里不难明白泰德为何会制造一场又一场凶杀案了,他是想以科技倒退的形式达成人类社会自由解放的目标,于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技术人才,纷纷成为他的攻击目标。
面对这篇“恢弘巨作”,FBI有过犹豫,但还是决定满足泰德的要求,炸弹客的宣言一经刊出,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闹得全美沸沸扬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其实FBI这么做有更深层次的用意:希望有心人看到后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线索。
FBI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大卫·卡辛斯基一家渐渐觉查出一些猫腻,而大卫是泰德的亲弟弟。
一天,大卫的妻子琳达催促丈夫查看《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两人偕同前往图书馆浏览论文,霎时,大卫不可思议地惊愕道:这篇论文某些部分的写作风格的确和哥哥寄来的书信内容很相似。
怀着小心求证的心思,夫妻俩找来一位私家调查员,经过调查员的仔细比对,论文和书信极有可能源自同一人。
拨开云雾是当头一棒,令大卫难以接受的是:最亲近的哥哥竟然很有可能是全美头号通缉犯——连环杀人凶手。
最担心的事情竟然会是真的,大卫无法做出抉择:不告发,对不起遇难同胞和受伤的人,同时势必会出现更多的受难者;告发,无疑是亲手断送哥哥的余生,弃当初永不抛下哥哥的诺言于不顾。
思来想去,大卫左右为难,最终他的理智战胜情感,含泪向警方举报泰德·卡辛斯基,并整理出证据,秘密委托律师交给FBI。
没过多久,FBI顺藤摸瓜,在蒙大拿森林中寻到一间小木屋,搜查出一整箱制作炸弹时需要用到的材料,包括18年来炸弹客自述罪行的40,000页手稿,结论一目了然,此人便是潜伏多年的大学航空炸弹客,FBI即刻将泰德逮捕归案,当时他53岁。
天才与疯子之间竟然只有一墙之隔,疯狂行径的背后是否有推手呢?如果抽丝剥茧,还真有一件事与泰德炸弹客炼成记有关——“自我质疑”实验。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自我质疑”实验,顾名思义,会引起自我怀疑,实验始末得从泰德结束暑假,迎来大二新学期开始说起。
那时候,美苏两国处于冷战阶段,国际关系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远离纷争的学校逐渐成为政治和军事的外延战场。
为占据审讯主导权,美国中央情报局发起MKULTRA项目(神经控制试验),旨在研究精神控制,取得瓦解苏联间谍意志、获得情报的效果。
这场惊世骇俗的试验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亨利·莫里操刀,他是二战时期的军队情报人员,参与过审问技巧的设定和希特勒的心理侧写。
1947年,亨利·莫里以首席研究员的身份到哈佛大学任教,为有效配合中情局的MKULTRA项目,他将泯灭人性的心理实验包装成辩论形式,天赋异禀的泰德首当其冲,是重点试验对象,他需要完成一份论文——详细阐述内心最深层次的信仰、价值观和理想。
以上是心理实验的一部分,之后,泰德还必须与一个法学院学生进行辩论,辩论过程中,他被迫连接在电极上,脸朝着单向镜和刺眼的灯光。
事实上这场所谓的辩论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从始至终,泰德是唯一被攻击的对象,辩论中除去恣意羞辱、瓦解坚定意志,再无其他。
整场实验不过是一场有悖天理的强化审问,操控者企图通过药物、催眠、感官剥夺等手段击垮对方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从而将其重塑成愿意合作的傀儡。
可怜的泰德日夜煎熬,熬过了3个春夏秋冬,他的内心受到严重创伤,信仰遭到猛烈冲击,表面上若无其事,皮囊之下的灵魂早已盲目疮痍,难怪后来的泰德从科技的追随者转变成科技的背叛者。
心痛的是,泰德未曾提起过关于MKULTRA试验的半点信息,再亲近的人都是缄口不语,只是他曾在日记中明确表示:“这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经历,但我想证明我可以承受,不会被击垮。”
如果说“不被击垮”是指意识清醒,泰德确实做到了;如果定义并非如此,泰德行为乖张、迹类疯迷的背后属实是美国中情局的无良与试验者的残暴。
如若不然,泰德18年间,无法蓄意制造出诸多惨案,造成3人死亡,29人受伤,以致泰德·卡辛斯基最终迎来被终身监禁的苦果。
然而,即便是这样,也无需为泰德的人生感到可惜,被召唤者众多,被选中者寥寥,一切因果都是泰德人生旅途中的必然,他必须为自身行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