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青岛故事|青岛机场青年驱鸟班,十八般武艺守卫蓝天

2025-05-0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科技创新筑起“智慧防线”

️机场驱鸟“️青岛️方案”走向全国

近日,记者来到青岛机场,在跑道附近,老远就能听到各种猛禽的啸叫声,这是青岛机场的声波驱鸟器,“以前靠人盯、鞭炮赶,完全靠经验驱鸟,现在用雷达、生态等‘黑科技’手段防鸟!”“95后”、青岛机场鸟情防控指挥中心、飞行管理部鸟情管理科鸟情调研员柏军鹏指着跑道边的驱鸟设备介绍。过去,阴雨天设备断电等问题困扰行业,他们班组自主研发诸多“神器”。“风光发电设备:阴雨天也能稳定供电,惊飞距离从50米延至80米,节约经费150万元……”柏军鹏对青岛机场的驱鸟设备创新如数家珍,班组21项创新成果全部落地:声波、激光、气味“四位一体”驱鸟车,500米内精准驱离;首创的“五抓五强”管理法成行业标杆,各种驱鸟经验被上海、武汉等20余个机场“取经”。

如今借助高科技设备,青岛机场可以实现对周边鸟情智能化自动巡航、日夜监控实时采集鸟类飞行高度、速度、活动轨迹等十余项数据,形成了动态数据。“目前青岛机场一共有30多名专门从事鸟击防范的人员,分为三个班组,24小时在飞行区内不间断巡查,及时驱离靠近机场飞机区域的鸟类及动物,鸟类主要是迁徙的各种鸟,动物包括野兔等。班组成员平均月均巡检1.6万公里,相当绕胶州湾跑40圈。”

️大数据让鸟群“无所遁形”

️生态治理让“人鸟共生”

“西跑道驱鸟车,在你西侧空域,有一群鸟正在穿越,请注意!”“西跑道去鸟车收到!正在驱赶”青岛机场鸟情指挥中心,值班人员正通过鸟击防范系统大屏幕实时发出指令。工作人员介绍,驱鸟班组的任务,就是让一切飞鸟远离机场的飞行区,以确保所有航班的飞行安全。2023年,青岛机场在全国民航机场率先引进相控阵探鸟雷达及地面光电系统。柏军鹏介绍,这套系统覆盖8公里空域,AI识别115种鸟类,还能用三维地图模拟候鸟迁徙,误闯风险直降70%。

“以前这里像‘鸟类自助餐厅’!”驱鸟班组成员指着跑道外的草坪说。他们用两年时间筛选出狗牙根等15种“鸟类厌食草”,替换62种招鸟植物,夏季草种从12种压减到6种,从源头断掉“鸟粮”。如今,在地上:5公里防鸟网、2000个驱鸟风轮组成“铜墙铁壁”;在空中:20只“电子猛禽”吓退鸟群,在水上:水库设浮动超声波装置,引导鹭鸟“搬家”至5公里外湿地。

在机场东北角,青岛机场还建立了受伤红隼的“绿色通道”,14处生态食饵站和观测站悄然运行。班组还建立救助机制,3年救活32只受伤猛禽。“驱鸟不是杀鸟,安全与生态可以共赢!”班组成员王莉说。其主导的生态治理课题,已纳入青岛市“十四五”规划。

️“工匠精神”炼就“驱鸟铁军”

️注脚民航高质量发展

“以前机场鸟类最多达到120多种,现在已经降到40多种。”青岛机场驱鸟班组姜博文介绍,通过铲断食物链,清除藏匿区等多种手段,光人工驱赶每年驱赶3万-4万只鸟,让各种鸟类数量减少。青岛机场的青年驱鸟班组个个都是鸟类研究的行家里手,都是专家。翻开班组的《风险热力图》,23处高危区域用红黄蓝标注,红色区每小时巡查一次;《应急处置卡》明确12种险情应对步骤,30秒内即可响应。“候鸟羽毛、飞行姿态都要烂熟于心!”班组通过“理论+场景+实战”特训,200课时课程涵盖鸟类学、设备操作等,年度考核挂钩绩效,倒逼全员“文武双全”。

青岛机场放行正常率多个季度取得了华东第一的好成绩,2025年第一季度,青岛机场航班起飞正常率和放行正常率分别为95.67%、97.91%,均位于全国千万级机场首位。夕阳西下,青岛机场驱鸟车上的猫头鹰标识反射着金光。这群齐鲁大地的“空中清道夫”,正用科技与情怀,守护着每一架银鹰的平安起落。青岛机场驱鸟班组的荣誉墙上,“全国民航安全示范班组”“青岛工匠”等奖牌熠熠生辉,但班组的目光投向更远处——未来还要建成全国首个“鸟防大数据中心”,生态缓冲区扩至2万亩,还要培训百名专业人才。

2024年青岛机场累计完成运输航班19.3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62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7.9万吨,三大生产运营数据均创下青岛机场开航以来的历史新高。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生态不是口号式的标语,青岛机场的“蓝天清道夫”青年班组用智慧驱鸟+生态驱鸟让飞鸟和飞机共享蓝天,这是他们共同的初心。他们用扎根一线的坚守证明:安全与自然可以共生,匠心与创新能够共鸣。这份“青岛机场智慧”,正是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