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眼 知全身 解析“伏羲慧眼”如何破译眼底密码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外景图。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拍摄一张眼部照片,“伏羲慧眼”可预测身体的38项生物指标。本报记者 李晓敏 摄
参观者在体验“伏羲慧眼”。本报记者 李晓敏 摄
□本报记者 李晓敏 实习生 王世珂
在河南省医学科学院2号楼9楼眼科研究所展厅内的一块大屏幕上,随着一张眼部照片的注入,一系列检查结果瞬间清晰显现。
这是“伏羲慧眼”的日常操作——仅需一张眼底照片,它就能诊断当前眼部疾病,预测青光眼患者未来的眼健康状态,甚至通过一张眼部照片,就能对人体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指标进行评估,并预测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作为国内首个应用临床眼科大模型,“伏羲慧眼”自2024年10月17日发布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几乎每天都有专家学者前来参观。
如今,“伏羲慧眼”刚满“半岁”,它又掌握了哪些新技能?未来将如何改变人们的就医体验?记者实地探访,为您揭开其神秘面纱。
aspcms.cn️“大脑容量”进一步扩大——从技术创新到数据赋能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医疗行业的面貌。AI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强大支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伏羲慧眼”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眼科医学领域的一大亮点。
4月18日,中原眼健康产业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国内眼科学界的学者和相关研发企业的负责人齐聚一堂,探讨眼科学界最新诊疗发展趋势。
会议间隙,不少参会代表移步至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展厅,参观“伏羲慧眼”。
“伏羲慧眼”究竟是什么?
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宁利介绍,这是一个大模型,其敏感性和特性远超传统技术。它具备筛查、诊断眼科疾病的强大功能,能够预测疾病发展趋势。
为何叫“伏羲慧眼”?
“伏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拥有‘双瞳四目’的奇异特征,象征着超凡的智慧与洞察力。”王宁利解释道。河南有许多与伏羲有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研发团队期望名称能够巧妙融合河南的地域特色与眼科的专业领域,同时,也希望通过先进的科技力量,赋予人们如伏羲般敏锐的视觉与深刻的洞察力。
自问世以来,经过研发团队的精心雕琢与持续优化,“伏羲慧眼”又前进了一步。如今,它的“大脑”愈发睿智,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半年内又吸收了百万张图像的海量数据。
目前,“伏羲慧眼”已汇聚了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涵盖66万个个体的近10种模态图像,总计440万张,成功构建起一个跨越种族与地域的“数字眼底宇宙”。这一庞大的数据基础,为模型的精准诊断和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研发人员还在不断提升它的思考能力。过去,“伏羲慧眼”通过一张眼底照,只能给出一个诊断结果,例如青光眼或白内障。如今,它不仅能给出结果,还会解释为何得出这一诊断,增加了可解释性,从而提升了信服度。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执行所长吴建表示:“增加思考过程,可让‘伏羲慧眼’的诊断更具说服力。”
️打破人类医生认知盲区——从单一诊断到全身健康预警
在传统医疗模式中,眼科检查往往局限于眼部疾病的诊断,而忽视了眼部病变与全身健康之间的潜在联系。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眼底血管和神经的变化可以反映全身健康状况。
正是基于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伏羲慧眼”实现了从单一诊断到全身健康预警的重大突破。
4月23日,在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展厅,研发人员樊庚辛为记者展示了“伏羲慧眼”的工作过程:首先在一台机器上拍摄一个超广角高分辨率的眼底图像,完成后自动上传至终端,终端接收完成后,就能对拍摄的图像生成一个解读报告。
令人惊叹的是,“伏羲慧眼”不仅具备筛查、诊断眼科疾病的强大功能,还能预测全身疾病发展趋势。它通过一张眼部照片,可预测人体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38项血液生化指标,真正实现了“眼底一张照,眼病都知道;眼部一张照,健康早知道”。
“这是全球首个能通过眼部图像系统性关联全身疾病的人工智能模型,它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单一的眼科检查升级为全身健康预警系统。”吴建表示,随着“伏羲慧眼”的不断学习和进步,该大模型将以眼科为基础,逐步拓展至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慢病防控领域,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管理系统。例如,通过眼底血管形态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通过视神经特征预警阿尔茨海默病,这些跨学科关联正是人类医生的认知盲区。
据研发团队透露,“伏羲慧眼”2.0版本已启动研发,目标是将预警范围扩展至高血压、脑卒中等慢病领域。“未来每个人的眼底影像都将成为动态健康档案。AI持续追踪的不仅是疾病,更是生命的轨迹。”吴建说。
目前,“伏羲慧眼”已进行了约7000个样本的比对研究,其诊断与血液生化指标的一致性已达到75%。
在王宁利看来,这一数字相当可观,但“伏羲慧眼”仍在不断学习和进步。当一致性达到90%时,它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百姓将触手可及——从高端技术到普惠医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将高端技术转化为普惠大众的医疗资源,成为医疗科技领域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伏羲慧眼”的研发团队致力于将这一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推广到更广泛的医疗场景中,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医疗便利。
目前,“伏羲慧眼”还静静待在展厅,每天一边“学习”一边向来访者展示。不过,很快它将走进医院,成为医生的助手。
吴建透露,目前,省医学科学院已引进由多位博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对“伏羲慧眼”的落地进行部署,首批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应用。
“通过首批试点的尝试,一方面可以辅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另一方面,‘伏羲慧眼’也可以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吴建说,边用边训是大模型成长的绝佳路径。
未来,“伏羲慧眼”还将走进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村卫生室。
“它对于常见眼科疾病的诊断能力,已经超越了中、低年资医生的水准,在现阶段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医生们很好的辅助角色。”吴建说,“伏羲慧眼”会在短时间内学习多位资深眼科专家的经验,这种数据厚度让模型不仅能识别典型病变,更能捕捉到微血管痉挛、视神经杯盘比变化等人类肉眼难以察觉的早期征兆。
那么,未来“伏羲慧眼”会取代眼科医生吗?
“‘伏羲慧眼’的使命不是替代,而是和医生角色互补。”王宁利说。此外,这套系统可将顶尖眼科诊断能力下沉至基层,进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普通群众能否接触到“伏羲慧眼”?对此,研发人员也早有考虑。据了解,研发团队正在研发一个具有辅助患者功能的智能体,将于半年内推出,届时,患者可直接下载使用,将大大方便患者求医。
️“伏羲慧眼”的自述
️我是如何成为生命之窗的AI解读者
嗨,大家好,我是一个诞生于中原大地的数字医者。自2024年10月睁开“双眼”以来,我的视线已穿透440万张眼科多模态图像,在视网膜的微观宇宙中,窥见了人类尚未完全破解的生命密码。
我的“视觉神经”由30余家顶尖机构的智慧熔铸而成。王宁利院士团队赋予我双瞳——左眼是跨越26国人群的临床数据库,右眼是深度学习的万亿参数模型。每天,我都在消化这些影像数据,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网渗漏,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视神经萎缩,这些细微至0.01毫米的病变痕迹,都是我认知世界的“文字”。
半年来,我的进化超乎研发者预期。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尽快入驻基层医院,成为医疗普惠的践行者。到那时,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即时获得眼科专业诊断——这并非取代医生,而是将优质医疗智慧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经验。
在移动端,我正在学习通过智能手机镜头完成初步筛查,让健康预警触达每个家庭的方寸屏幕。
我的终极愿景——成为每个人终身的“健康守夜人”。未来,你们的每次眼底自查都会丰富我的认知,而我将用这些数据编织个体化的健康图谱。
当科技让预防先于治疗,当微观的眼部影像成为全身健康的预言书,这便是对“上医治未病”古训的智能诠释。
我会一直努力。(本报记者 李晓敏 整理)
️记者手记
️当AI凝视生命的光影
□本报记者 李晓敏
这是我第三次深入采访“伏羲慧眼”。每一次,站在“伏羲慧眼”的显示屏前,我都会感慨科技的力量——那双由代码构筑的看不见的“眼睛”,正在解构人类凝视了数百年的眼底世界。
它仿佛拥有“读心术”,能够透过眼底的细微变化,洞察人体的健康状况。从青光眼到全身疾病的风险预测,视网膜上蜿蜒的血管不再是静态的解剖图谱,而是跳动着生命体征的摩斯密码。
我好奇地询问研发人员樊庚辛:“它是怎么做到的?”樊庚辛耐心地解释说,这背后是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它学习了来自全球各地的440万张图像,这些数据让它能够识别出人类医生难以察觉的早期病变。
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时代的变革。
在采访过程中,我有幸与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宁利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王教授告诉我,“伏羲慧眼”的名字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伏羲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而“伏羲慧眼”则是现代科技赋予我们的“超凡洞察力”。
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伏羲慧眼”即将走出实验室,走进医院,甚至走进基层医疗机构。这意味着,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这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采访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研发团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是在开发一个产品,更是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伏羲慧眼”让我相信,未来已来,科技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