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的话在小米SUV展台

2025-04-2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站在上海国际车展的玻璃穹顶下,看着华为鸿蒙智行展台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我突然想起去年余承东在发布会上那句"友商需要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预言。如今小米SU7的展台上,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参观者发放第23箱定制矿泉水,而百米开外的华为展区,黄渤和马东的粉丝正举着手机尖叫——这画面活脱脱就是中国科技企业不同发展路径的实体沙盘。

华为这次把半个娱乐圈都搬到了展台,黄渤在现场亲自演示自动泊车时,连旁边奔驰展台的技术人员都伸长了脖子围观。赛力斯请来的陈道明往展车前一站,那身笔挺的西装和身后的问界M5浑然天成,让人恍惚间分不清这是车展还是电影节红毯。反观小米展区,虽然每天5000顶棒球帽像流水一样发出去,但少了雷军的标志性微笑,总让人觉得少了些灵魂。这种差异就像手机市场的复刻:一边是华为主导的"科技春晚",一边是小米擅长的"粉丝嘉年华"。

网上关于"买小米汽车=不重视安全"的争论其实折射出更深层的消费心理。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试驾SU7的体验报告,用词相当直白:"推背感确实爽,但每次踩电门都想起余总说'安全才是豪华底色',心里总有点发毛。"这种矛盾恰恰说明消费者对新兴品牌的复杂心态——既渴望新势力带来的新鲜体验,又担心传统车企积累的安全底蕴。就像当年小米手机刚出道时,年轻人追捧性价比的同时,父母辈总嘀咕"这么便宜的手机能靠谱吗?"

但说小米不重视安全可能有些武断。我特意查了SU7的申报材料,发现其车身用的热成型钢比例其实比同级竞品还高出3个百分点。这种"闷声做技术"的风格倒是很雷军,就像当年小米MIX初代惊艳业界时,谁也没想到他们早就在陶瓷后盖工艺上憋了大招。不过营销上的反差确实存在,当余承东在台上用三个小时讲解智能驾驶算法时,小米的传播重点还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轿跑"这种情怀牌。文 章 来 源:mip.jrs128.com,map.jrs128.com,read.jrs128.com

手机业务的表现似乎也在延续这种分野。有数码博主做过测试,把小米13和华为Mate50同时打开20个应用,结果华为的后台留存率高出18%。这种差距在车机系统上可能会被放大,毕竟车载OS要处理的信息复杂程度远超手机。不过现场体验小米SU7的车机时,那个能根据心情切换的呼吸氛围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让我想起小米智能家居生态里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小设计。

其实两家企业的路线选择都无可厚非。华为就像班里那个每科都要争第一的学霸,从芯片到系统都要自主研发;小米则像兴趣广泛的社团达人,擅长资源整合和精准捕捉年轻需求。有位供应链人士跟我透露,问界M5的激光雷达成本相当于小米SU7整个智驾模块的预算,这种投入力度上的差异,在消费者眼里可能就是"安全系数"和"性价比"之间的选择题。

不过总有人喜欢非此即彼的对比。车展上听到最有趣的对话,是两位中年观众在华为展台前的争论:"买小米的肯定都是没成家的小年轻""但人家车机主题商店里有三百种仪表盘皮肤啊"。这种代际认知差异,就像父母总觉得实体按键比触控屏可靠,而年轻人觉得语音控制才是王道。其实在新能源赛道,安全与创新本就不是对立选项,就像特斯拉的Autopilot再激进,也没耽误它拿下五星安全评级。

看着展馆里穿梭的人群,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在华为展台驻足的多是带着全家来看车的,爸爸研究底盘结构,妈妈检查后排空间;小米展区则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他们更关注车机能不能直连无人机,氛围灯能不能跟着音乐律动。这种用户画像的分野,或许比参数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就像手机市场,买华为P系列的可能更在意徕卡镜头,而选小米数字旗舰的,多半冲着那块顶级屏幕。

临闭馆时经过小米展台,工作人员正在收拾剩下的棒球帽。我问其中一个小伙子怎么看待网络上的争议,他边搬箱子边笑:"有人觉得我们抠门,但每天五千顶帽子意味着五千次传播机会啊。"这话倒让我想起小米创业初期,雷军用100个梦想赞助商换来第一批铁杆用户的故事。如今在汽车领域,这种"参与感"营销能否复制成功,可能比展台大小更值得关注。

aspcms.cn

说到底,这场隔空较劲没有输家。华为用顶流阵容证明技术实力,小米用接地气互动维系用户粘性,就像火锅和日料都能填饱肚子,关键看食客更想要麻辣过瘾还是食材本味。倒是我们这些看客应该庆幸,在这个燃油车与电动车交替的时代,能看到如此精彩的中国式创新博弈。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现在有三十万预算,你会选择在华为的激光雷达矩阵里寻找安全感,还是在小米的智能生态中追求新鲜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说不定你的观点能帮到正在纠结的准车主们。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