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的“信息桥”
在海拔2800米的昆仑山腹地脚下,和田县喀什塔什乡阿潘多克村,这个被群山“围住”的角落里,却隐隐传着不一样的外来音——牧民麦格提正拿着手机直播将高山冷水鱼卖到沿海城市,乡村小学里的孩子正通过“班班通”屏幕聆听北京的名师授课,村医拿着远程会诊系统连线三甲医院专家解决疑难杂症......而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革,都始于中国电信新疆和田分公司在雪山深处架起的“信息桥梁”。
自2010年开始,中国电信新疆和田分公司便开始了对阿潘多克村的通信建设,誓要将基站信号覆盖到阿潘多克村的每一个角落。通信人员克服高原严寒、缺氧和运输等难题,精心选址、搭建设备,让“国家电信普遍服务”的标识终于站立在村口的基站上。自此后数据显示,通网后该村人年均收入增长超10%,2024年返乡创业青年新增38人,“互联网+农牧业”“互联网+旅游”模式更成为了乡村振兴新引擎。
(图为位于海拔2800米的阿潘多克村“国家电信普遍服务”网络基站)
“设备运输车队开到山脚就再也上不去了,最后只能拆解成零件,用骆驼一趟趟驮上山。”中国电信新疆和田分公司工程师回忆道。在建设设备基站时遇到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低温导致设备频繁故障,缺氧让施工人员每工作半小时就得吸氧休息,选址时还要避开雪崩易发区。经过几十天的昼夜奋战,当基站的信号灯首次在昆仑山巅亮起时,这一刻,中国电信用技术凿开了隔绝千年的信息壁垒。
基站建成只是一切的第一步,如何让村民真正的融入数字时代?变成了中国电信新疆和田分公司新的核心问题。公司组建了专业人员的队伍,开始了挨家挨户开展网络技能培训:从教老人使用微信视频,到指导牧民开设抖音店铺,甚至为村民定制“电商直播速成手册”。返乡大学生伊帕尔古丽是这场变革的受益者之一。
“第一次直播时,我紧张得说不出话,电信的技术员全程站在旁边帮我调试设备,并且一直给予我鼓励,才让我有了勇气。”伊帕尔古丽回忆道。如今,她的团队通过直播带货,不仅让“和田羊”成为网红产品,还帮助村里的许多老人完成了脱贫就业难题。“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在这里成为现实。
(2025年2月20日,和田县喀什塔什乡阿潘多克村民感谢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通信网络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便利,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在教育领域,村小学通过“班班通”让北京名师的优质课程通过网络走进课堂,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在医疗方面,乡卫生院借助远程会诊系统,成功为一名牧民家的小孩联系到上海专家手术,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课堂上,班里的努尔古丽看着屏幕里的北京老师,举手说道“老师,我以后也要去北京!”
如今的阿潘多克村,家家户户亮起温暖的灯光,年轻人刷着短视频学习养殖技术,牧民通过手机与外地子女视频通话。中国电信新疆和田分公司架起的这条信息桥梁,不仅联通了山内山外,更铺就了边疆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幸福通途,让曾经的“信息孤岛”在数字浪潮中蝶变为充满希望的“振兴热土” 。未来,中国电信新疆和田分公司还将继续发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让更多像阿潘多克村这样的偏远山村,在数字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