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LED何时挑大梁?

2025-04-2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利亚德Micro LED创新显示产品

在新型显示的竞技场上,Micro LED这项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已成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关键跃迁。然而放眼整个显示市场,Micro LED的占比仍然较小,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奇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项技术若要真正挑起显示产业的大梁,需要稳扎稳打,采取“先高端后大众、先B端后C端”的策略,逐步撕开市场缺口,进而完成商业化的突围之路。

️中国力量领跑量产进程

Micro LED的“技术魅力”无可争议。与OLED相比,其使用寿命更长、亮度更高且无烧屏缺陷;与LCD相比,其对比度、色彩表现更优,且可实现柔性、透明、自由拼接等创新形态。这些特质使Micro LED在微显示、消费电子、巨屏显示等领域具备广泛的适用性。

正是看到Micro LED的前景和价值,在全球显示产业中,Micro LED技术赛道始终不乏“尝鲜者”。利亚德、京东方、TCL、天马、洲明、雷曼、辰显、奥拓、鸿石等中国大陆厂商,群创、友达等中国台湾地区企业,以及美国苹果、日本索尼、韩国三星等国际厂商都在冲刺Micro LED这一赛道。

然而,尽管国际企业入局早、投资大,但其量产进程却相对滞后,目前主要聚焦于高端定制市场。这其中,苹果对推动Micro LED技术落地的热情消减,产业界一度为Micro LED的前景捏了一把汗。

就在此时,中国企业却表现出对Micro LED的势在必得,多家企业已实现量产落地或者明确技术落地的具体时间表。

利亚德智能显示研究院前沿技术总工马莉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企业的技术进展时表示,自2025年利亚德实现Micro LED的量产,四年间生产工艺持续提升,产能倍增,成本大幅降低,后续企业将在更多应用场景上加大Micro LED的使用量,并实现B端向C端的拓展。

天马Micro LED产线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天马已经于2024年12月完成国内首条全制程Micro LED产线贯通,预计2025年逐步实现小批量出货。

天马Micro-LED产线实现全制程贯通

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振志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奥拓电子目前主要批量生产P0.6以上点间距的Micro LED产品,但P0.4间距的产品也具备一定量产能力。

雷曼光电技术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屠孟龙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雷曼光电已具备芯片短边尺寸小于50μm无衬底Micro LED小批量试生产能力,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良率的不断攀升,预计两到三年内能实现量产。

辰显光电总经理黄秀颀对《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辰显光电在2024年12月点亮了其首条TFT基Micro LED量产线,目前其135英寸P0.7 TFT基Micro LED拼接屏已经实现量产出货,并具备稳定的交付能力。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友达光电的4.5代Micro LED 生产线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京东方MLED珠海项目(即珠海晶芯项目)也已经于2024年启动,计划2025年实现量产……

“中国已跻身Micro LED全球第一梯队。”马莉对Micro LED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国已构建起从芯片、封装到驱动IC及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形成“芯片—封装—显示”一体化能力。

吴振志进一步指出,全球80%以上的LED显示产品为中国制造,这为Micro LED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国对Micro LED显示领域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协同并进,使得国内厂商得以开展多项有关Micro LED的重大课题研究,进一步加速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进程。

除量产节奏领先外,在具体技术层面,中国企业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例如,辰显光电的激光转移设备效率提升3倍,三安光电的6英寸Micro LED晶圆良率突破70%,天马采用TFT基板使拼接屏缝隙缩小至0.1mm……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巨量转移、芯片制造、无缝拼接等关键环节已实现领先。

尽管中国在制造规模和部分核心技术上领先,但在精密设备、专利储备等方面,中国企业仍需补强短板。吴振志坦言:“尤其是在部分高端精密设备领域,我们还要向韩国企业学习。”

辰显光电TFT基Micro-LED显示产品

️两个领域有望先行爆发

2025年是Micro LED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节点,在产业突破量产瓶颈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找到最适合的商业化路径。业内人士认为,从当前产业链企业的布局与市场反馈来看,Micro LED的规模化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从特定场景切入,逐步打开市场。

屠孟龙指出,目前阶段,Micro LED显示技术主要在“一大一小”两个方向上具有商业价值:一是100英寸以上的商业大屏显示市场,二是可穿戴显示设备等小尺寸显示市场。该观点在记者进行采访时得到了普遍印证。

吴振志指出,P0.3间距的Micro LED可能率先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爆发,因为“小尺寸屏幕的巨量转移难度和成本更可控”;而在大尺寸显示市场,P0.6以上产品正快速逼近商业化临界点。“一旦良率提升带动成本下降,这两个领域将是最早的爆发点。”吴振志强调。

黄秀颀分析认为,目前Micro LED的主要短板是价格太高,但传统的LED小间距显示市场主要面向ToB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低,所以Micro LED大尺寸显示在LED小间距显示、商业显示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可以实现从技术、产品到市场的商业闭环,是目前Micro LED比较适合切入的市场。

市场数据也支持上述判断。Omdia预测,2025年Micro LED在商显领域的占比将超30%。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未来三年或突破千亿元,将为Micro LED提供广阔空间。更令人期待的是,透明Micro LED产品的出现,为智能家居、零售展示、汽车显示等领域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

由奥拓电子MIP打造的伦敦未来商店

️“市场爆发期”在未来3年

从超大屏商显到可穿戴设备,Micro LED正以“先高端后大众、先B端后C端”的策略,逐步撕开市场缺口。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Micro LED将实现从技术突破向产业爆发的加速跃进。

在天马Micro LED产线负责人描绘的产业发展路线图中,两个拐点至关重要:一是在2025年,Micro LED小尺寸可穿戴设备量产;二是在2028年,大尺寸Micro LED走进家用显示市场。

对该路线图,黄秀颀做了进一步补充:Micro LED的真正“市场爆发期”将出现在2026—2028年之间。2025年前是产业技术夯实和试点应用阶段,2025—2026年是量产爬坡和高端市场导入期,而从2026年起,伴随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与成本拐点的到来,Micro LED将迎来快速渗透期,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

屠孟龙则预测,未来5年,LED小间距市场将保持10%~20%的年增速,Micro LED在P1.0以下的微间距市场将快速渗透,逐步取代传统LCD与OLED。

马莉表示,在未来5年,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成本的进一步下降,Micro LED在可穿戴设备、近眼显示以及车载显示等中小尺寸显示领域的发展潜能将加速释放。

雷曼光电PM驱动玻璃基Micro LED显示屏

Micro LED若要实现全面爆发,开辟家用市场是必走之路。但相对商用显示市场,家用显示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但要打开万亿元级家用市场的大门,Micro LED仍需跨越最后一道门槛。业内共识是:只有当成本降至LCD的2倍以内时,普通消费者才会真正接纳这项技术。这意味着未来5年,产业链必须持续推动良率提升和成本下降。

在这场技术与市场的博弈中,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将成为决定Micro LED能否真正“挑大梁”的关键。正如马莉强调:“上游要持续技术创新,下游要开拓应用场景,只有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激发整个产业的活力。”

天马更是乐观预测,若产业链上下游合力优化设计、扩大产能、提升良率,Micro LED成本有望与LCD持平,届时,产业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期,而这个时间窗口很可能出现在2027—2030年间。

️关注中国电子报

关注本文作者

进医院、进诊所、进家庭,“VR+医疗”商用化提速

1.4纳米!台积电官宣下一代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

作者丨谷月

编辑丨邱江勇

美编丨马利亚

监制丨赵晨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