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毫米间追求极致的中国航天匠人
新华社天津4月24日电(记者张宇琪)将手掌轻放在运载火箭贮箱壁板上,触之是合金的冰冷,感之实为中国航天的炽烈宏愿——想到它会直上九霄至浩瀚太空,记者不由得失了神。
在“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胖五”的一个重要诞生地,在这里见到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今年36岁的航天匠人姚亚超。
车间中的金属壁板结构件个头不小,长5米,宽3米,4个围成一圈便能构成火箭的一段“铝壳”。
“我从没想过能飞上太空的运载火箭贮箱壁板竟然这么薄!”摸着那薄薄的铝合金大型结构件,记者满脸惊讶。
“最薄的地方2毫米左右,差不多是6个鸡蛋壳的厚度。”姚亚超解释说,航天用铝合金壁板既要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还要去除废重,加工精度还要高,考验的就是数控加工工艺。
姚亚超在测量铝合金壁板。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一直在致力于“减重”,以克为进、以轻致重,既精减发射成本,也为达成更大的运载“托举”能力。
由于壁板面积大,以往单面加工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弯折时壁板两侧受力失衡,每有产生裂痕之虞。姚亚超独辟蹊径,创新性提出双面铣切加工方案,使材料两面应力释放相衡,但加工之难,却倍增于前。
姚亚超在测量铝合金壁板。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原来壁板都是立式加工,排屑、刀具磨损等综合性能不好控制,那将壁板由立而卧,刀具切削温度及磨损不就好控制了吗?”想到这里,姚亚超和年轻的团队成员一起,又设计出了卧式加工的方案,解决了壁板加工效率低的难题。
姚亚超在测量铝合金壁板。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在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肇建之初,姚亚超便加入火箭制造队伍,“刚来的时候知道一块铝合金板造价那么贵,怎么都不敢下第一刀。”
如今的他,已成为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中的高级技师,负责新一代运载火箭大型结构件多轴数控加工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海河工匠等荣誉。
姚亚超在数控加工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所谓匠心者何?在这里工作的10余年间,姚亚超加工零件合格率为100%,日则钻研机床改制之道,夜则推敲工艺方案之精,孜孜以求技术之至臻,打磨航天匠人的每一刀。
2025年,“姚亚超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他和团队成员一起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完成多项技术革新,发表论文10篇,始终走在追求极致的航天匠人之路上。
姚亚超在检查数控加工车间的刀头。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姚亚超家中书架上,有一本《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钱学森》,里面有一段话姚亚超颇为喜欢,“钱学森用一生证明:航天事业的终极燃料不是液氧煤油,而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文明担当。”
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姚亚超这位新一代航天匠人胸膛里燃烧着的,同样是炽热的家国情怀和问鼎苍穹的航天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