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赋能智慧交通,信息发展绘就“全息感知公路网”蓝图
️交信北斗荣膺创新示范单位,北斗规模化应用叠加海南自由流试点引领行业风向
4月24日,由交通运输部相关机构指导,湖北省政府和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北斗交通应用大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本次大会以“北斗赋能交通·数字引领未来”为主题,聚焦北斗导航在交通领域的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应用,是行业顶尖科技、政策、市场、资本等多方交流的权威平台。
作为北斗交通应用的典型代表,CES信息发展旗下交信北斗(海南)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会并荣膺“中国交通北斗规模应用创新示范单位”称号。常务副总经理王少章发表了题为《北斗系统在交通领域的深化应用前景》的主题演讲。他围绕“北斗自由流收费”与“风险减量管理”两大应用场景,深入解析北斗在智慧交通生态构建中的核心价值。
️海南引领,打造北斗自由流“样板工程”
在主题演讲中,王少章详细介绍了海南北斗自由流的建设历程。海南自2025年起启动全国首个省级“北斗自由流”试点,截至2025年,已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验证期(2021-2022):在海口、三亚等6大城市交通主干道部署北斗地面增强基站群,验证高精度定位与实时计费可行性。
第二阶段:全省覆盖期(2023):实现海南全域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共3,200公里路网基站部署全覆盖,技术架构从点状布设向网络化演进。
第三阶段:智慧升级期(2024-至今):平台叠加AI图像识别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车辆“无感通过”与实时计费双重保障,收费精度提升至99.7%。交信北斗自主研发的自由流计费平台,依托北斗三号厘米级高精度定位系统,结合AI车牌识别与云端实时结算,实现了“无设备依赖、全场景覆盖、动态费率优化”三大技术突破。
王少章强调,截至2025年4月,海南北斗自由流平台已累计接收处理定位数据超过2195亿条,支撑车辆行驶总里程突破94亿公里,并实现模拟计费金额累计达21.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部分为6.3亿元);系统日均交易处理量达到1.2亿次(以2025年3月数据为准),展现出平台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运营效率。
该系统在海南试点运行,将有效提升通行效率,助力全国“无栏杆通行”目标落地,迈向“全国一张网”的收费格局。CES信息发展团队研发的智能分析系统如同交通系统的"最强大脑"。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处理日均10TB的交通流量数据,系统能提前预测事故高发路段,准确率达98%。在多个城市高速的试点中,该系统使二次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成为预防性安全管理的典范。
这三阶段构建出覆盖“点-线-面”的完整体系,海南省将形成全国首个无栏杆、无设备依赖、无障碍通行的北斗自由流典范区域,为智慧高速建设提供坚实样本。王少章表示,这些成果背后,是交信北斗构建的“AI计费+边缘计算+数据挖掘”技术体系的有力支撑,体现出“交通即数据,数据即服务”的新型治理范式。
️风险识别、实时干预、智能举证,一文读懂北斗安全运营体系
王少章提出,在道路运输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减轻安全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率,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道路运输安全事故频发,疲劳驾驶、激进驾驶等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比高达37%,而多车碰撞类事故更是占据了全部理赔事故的58%以上。面对这样复杂的交通环境,传统依赖人工抽查和事后追责的风险防控手段已显滞后,存在实时性差、精准度低、协同效率低等痛点。
为破解这一行业难题,交信北斗构建起以“行管平台+政府+保险+运营商+算法+服务”为核心的“六位一体”安全治理生态体系。平台自主研发的ASLM多因子安全算法,通过对司机的驾驶行为进行动态分析,结合终端实时数据、人工审核及语音提醒机制,实现从风险识别、追踪到干预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还设计了三级护航机制,遇到高风险行为时,将按“司机→车队长→企业”路径逐层介入处理,确保预警有响应、风险可控、事件可溯。截至目前,交信北斗已在全国范围实现风险减量项目总签约额达3.758亿元,充分体现了其解决方案的市场认可度与落地能力。
在硬件层面,交信北斗根据不同场景推出三类智能终端设备,分别为“薄终端”“厚终端”和“智能终端”,不仅实现定位、计费、通信等基本功能,更通过内置芯片支持高级功能如车路协同、人机交互与主动预警。在北斗技术的加持下,终端可精准采集驾驶数据,并同步上传至平台进行智能分析。目前,交信北斗已与国家级ETC2.0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动智能终端在更大范围的商业化落地。
同时,王少章强调,交信北斗平台还特别强化了事故管理与数据留痕能力。一旦发生事故,系统可立即调取车辆部标机视频回放、AEBS制动记录、ADAS监测数据等信息,重构事故全过程,实现事故责任判断的智能化和可视化,帮助保险公司识别风险、降低骗保损失。平台还可定期输出周报、月报等风控报告,为企业和保险公司提供长期的数据支持与风险画像。据公开信息,通过对保险数据要素的深度挖掘与转化,交信北斗已实现5482万元的实际收入,数据价值正在转化为真实的产业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交信北斗在安全风控画像方面也进行了深度建设,通过分析驾驶员性别、年龄、驾龄、驾驶行为、历史事故记录等维度,形成驾驶人和车辆的完整风险画像。系统不仅可统计高危、中危、低危告警数据,还可生成风险雷达图,为个性化保费定价、车辆管理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从技术赋能到场景落地,从智能监测到保险联动,交信北斗以安全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正在重构道路运输领域的风险治理生态,为实现“事故可防、风险可控、保险可溯”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2025:建成全球首个“全息感知公路网”
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交信北斗将持续拓展“车、路、云”一体化部署,构建从智能终端广覆盖到安全风险闭环治理的纵深格局。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在“两客一危”、新能源车、工程机械、水上船舶等多场景的终端部署密度,同时深化与ETC2.0、路网中心等平台协同,构建更加立体的交通安全治理生态。
在“安全风险减量”方面,交信北斗将继续升级ASLM多因子风险算法,推动模型从行为识别向多场景智能决策演进。GBCM平台也将持续挖掘保险数据要素的商业价值,探索“风险识别—行为干预—价值兑现”的闭环路径。预计到2025年,平台保险数据转化收入将实现翻倍增长,构建交通与保险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交信北斗将推动“三级护航+事故留痕”机制向行业标准化演进,打造全国范围可复制、可推广的主动安全管理样板。结合事故数据回溯、视频还原、风险标注等能力,公司将为保险、运输、政府等多方提供全流程风险管控与责任举证支持。
借力北斗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契机,交信北斗计划在2025年正式启动“走出去”计划,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智能运输、事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合作,输出“中国方案”,打造交通安全“中国样本”。交信北斗凭借扎实的技术体系、先进的运营模式及规模化的应用效果,在本次大会上脱颖而出,荣膺 “中国交通北斗规模应用创新示范单位”。这一荣誉,既是对交信北斗技术力与执行力的全面肯定,也昭示着其在行业中的标杆作用,标志着公司已步入以“数智安全”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
2025,不只是北斗的规模化之年,更是“安全赋能”全面落地的关键节点。交信北斗将继续秉持“让行业更安全”的使命,以科技之力托举生命之重,用算法与数据,守护每一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