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博弈 压力与机遇交织中的6G赛道突围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美国不断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各产业都将造成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不过,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国家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一直处于交锋前沿,而中国的信息通信产业始终能够应对自如。
最近几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通信企业实施芯片断供、市场准入限制、标准制定排斥等手段。据统计,仅2020—2022年间,华为等中企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因供应链重构,全球5G基站部署成本上升约15%。从芯片战到科技战,从贸易战到关税战,中美通信科技的角力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是一场关于6G时代规则制定权的争夺。
中国在5G时代实现了通信全产业链的崛起,并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占据主动,但也受到了美国的强力打压。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5G设备的全球份额从2019年的45%下滑至2023年的35%,欧美国家中较大的市场对中国设备厂商基本处在暂时关闭的状态。
当然,这种干扰和封锁并不能阻止中国企业的发展步伐和竞争力提升,中国5G设备在亚非拉地区仍保持优势。当前,6G研发进入关键窗口期,中美竞争从技术攻关延伸至标准话语权。美国通过“6G联盟”拉拢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关键技术框架之外。例如,在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前沿领域,美国正推动专利布局和标准提案的“去中国化”。虽然美国的诡计不会得逞,但这种构筑“技术铁幕”的种种伎俩将严重影响6G的标准制定和商用部署,6G的“减速”不可避免。
对于中国通信运营商来说,5G可能要“超期服役”,部分6G技术要在5G设备上进行升级使用;并且还要探索在6G国际标准无法顺利落地的情况下独立运营,从而形成产业先行优势,构筑“技术突围+标准对冲”的双重防线。同时,我国运营商应重视5G用户占比很高背景下的存量市场运营。
有研究认为,关税大幅提高后,美国对芯片、射频器件等关键元件的出口管制,将导致相关通信设备成本上升12%~20%。不过,危机也将倒逼我国信息通信产业链的升级和国产替代步伐的加快。在芯片方面,我国基站芯片已实现量产,中芯国际“N+1”工艺可以完全支撑中端设备的需求。
在材料方面,碳化硅衬底的良品率实现突破,降低了5G射频模块的进口依赖度。手机、汽车等自研电源管理芯片和影像处理器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在成本重压下,国产替代正在加速。在通信产业中,中国有技术自主创新的长期积累优势,也有从光模块、基站到终端的闭环产业链,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5G市场。可以说,我国信息通信业有着强大的抗压能力,也有强大的内生动力。
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延缓中国发展的步伐,但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已从“追赶者”转向“规则塑造者”。在下一步发展中,中国信息通信产业中的运营商、设备商、应用开发商、集成商、终端制造企业以及垂直领域政企单位应该紧密合作,构建自主可控、创新活跃的联盟生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坚不可摧的生命力。
中美科技博弈是一场“持久战”,然而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封锁压制不了创新,制裁反而加速技术自主。当西方忙于“筑墙”时,中国会以“一带一路”数字走廊、金砖国家卫星通信联盟等计划构建新的全球网络。关税大战带给世界的可能是通信领域领导力的彻底重构,带给中国的将是通信技术和市场在6G时代的遥遥领先。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4月25日*
第8期 总9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