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的新技术,车企和消费者会买单吗
宁德时代科技日发布了多项突破性技术,但从技术领先到商业胜利,宁德时代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成本
文| 《财经》研究员 尹路
编辑 | 韩舒淋
2025年4月21日,宁德时代在上海举办主题为“共同见证,边界觉醒”的超级科技日活动,发布了钠新电池、自生成负极与双核电池等多项创新技术和产品。
此次发布会不仅展现了宁德时代在材料体系、系统集成和场景适配上的突破,更关键的是体现出宁德时代正尝试从技术驱动向需求导向转型。宁德时代此前的目标是追求电池性能的不断提升,而现在打开了针对用户不同需求定制化开发产品的大门。
综合来看,面向重卡、房车等商用车市场的纳新电池商业化前景相对清晰,而自生成负极、双核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前景,还面临应用成本的市场考验。
️钠电池、自生成负极与双核架构的协同突破
宁德时代发布的钠新电池实现了175Wh/kg的能量密度,是当前钠电池的最高水平。零下40℃仍保持90%的可用容量,显著提升了电池在低温条件下的可用性。
其核心突破在于通过钠元素掺杂和纳米级界面层设计,解决了钠离子体积膨胀导致的寿命短板问题,循环寿命可达10000次,同时利用钠的安全性优势,实现针刺、挤压、电钻钻透、锯断电芯等极端滥用测试下不起火、不爆炸,打开了低温场景的应用空间。
宁德时代此次发布了两款钠新电池:
24V低压钠新电池:2025年6月量产,适配重卡、房车等商用车,主要功能是供应启动和驻车用电。
车用钠新动力电池:2025年12月量产,首发配套巧克力换电车型,续航可达500公里。适配换电车型是为了能够以最低成本加速推广应用,比如利用钠电池优异的低温性能,在东北地区换电站率先推出冬季专用电池。
展开全文24V低压电池是宁德时代推出的第一款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电池产品。该产品瞄准重型卡车和房车为代表的商用车铅酸电池替代市场。据宁德时代计算,钠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较铅酸电池降低61%,且具备零下40℃顺畅冷启动,八年超长寿命,而且铅酸电池电量不能用光,否则就会损坏,钠电池则没有这个问题,仅剩10%电量依然可以维持启动电流。
当前国内市场重卡保有量在900万辆以上,年新车销量超90万辆,按照保有量和新车的半数将更换钠电池,单车5000元更换成本估算,现有车辆的替代市场规模近250亿元,每年新增规模近25亿元。这一规模虽然和宁德时代每年数千亿元的营收相比不算大,但对钠电池这一新兴产品已经是个足够大的启动市场。
自生成负极技术是本次宁德时代科技日发布的最高深的技术。简单来说,这种负极的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提升幅度堪称飞跃。
根据宁德时代给出的数据,采用这种负极的钠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磷酸铁锂电池的水平,而磷酸铁锂搭配这种负极,能量密度能达到三元锂的水平,三元锂配上新负极,体积能量密度可达到1000Wh/L,这将是首次有电池企业的准量产产品达到这一能量密度水平。
双核电池是本次发布的新技术中最具创新性的。通过分区架构,将电池包划分为主能量区(日常使用)和增程能量区(长距离/极端场景应用),在一个电池包中同时使用不同材料体系、不同电压、不同电量的电池,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而且不同分区中的电池还能互为主备,提高整个电池包的安全性能。
发布会上宁德时代公布的双核组合方案包括:
钠—铁双核:钠新电池(低温性能优异)搭配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高能量密度),适用于高寒地区车辆的需求;
铁—铁双核: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快充性能优异)搭配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高能量密度),在3米轴距的车辆上可实现1000公里续航;
三元—铁/双三元双核:三元锂电池(高功率)与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高能量密度)混合,满足高功率高续航的要求;如果采用三元锂(高功率)和三元锂自生成负极电池(超高能量密度)组合,在3米轴距的车上配电量可达到180KWh的超高水平,达到1500公里的续航能力。
曾毓群在发布会上表示:“每个化学体系都有边界,但组合可以无限。”双核电池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场景定制化,在电池化学体系没有革命性突破的情况下,双核电池可以借由不同材料体系取长补短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不同需求。
今后双核电池还能为新技术提供更好的应用平台,比如固态电池应用初期,可以采用少量固态电池搭配成熟锂电池的方案,为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提供商业化路径。
双核电池还能够增强电池企业的供应链弹性,在某种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通过多材料体系组合也能实现相似的性能,摆脱对某些敏感原材料的依赖。
️新技术如何避免“叫好不叫座”
钠新电池的商业成功是大概率事件,关键在其成本优势,虽然一次性更换成本更高,但寿命长、低温性能好、放电功率大,全寿命成本有明显优势,而性能特征针对的又是重卡等商用车的应用痛点。对于靠车吃饭的商用车司机来说,这笔账不难算。如果能够在应用早期推出免息分期等方式降低司机更换的一次性投入,司机的更换意愿将更为强烈。
和钠新电池相比,自生成负极和双核电池在商业上能否成功,都还需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成本。
自生成负极的技术和双核电池大幅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拓展了应用场景,但新材料和更复杂的系统大概率会导致成本上升。在车企“降本增效”压力下,新技术能否顺利应用的关键就是成本。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很多性能已经“过剩”。以续航为例,600公里续航已能满足90%的用户需求,用户真的需要自生成负极和双核电池的1000公里续航吗?性能提升带来的溢价能否覆盖增加的成本?如果不能,技术创新就可能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宁德时代此次科技日发布的多项技术,表明其正在尝试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钠新电池的务实落地与双核架构的想象力,为宁德时代巩固全球龙头地位提供了双重引擎。
然而在车企对成本极度敏感,消费者价格优先的环境下,宁德时代必须跨越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之间的障碍。曾毓群所说的“多核时代让用户成为中心”,最终需要以可负担的成本作为支撑,否则就可能成为一场技术狂欢。
责编 | 杨明慧
封图来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