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山西 | 井下值班,“智慧大脑”来帮忙

2025-04-23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本报记者  马睿姗

《》(2025年04月23日 第 04 版)

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马兰矿,井下来了一批“新同事”。

走进马兰矿智能控制中心,综采准备队技术副队长丁超坐在智能综采系统操作台前,轻按按钮,百米之下的智能化采煤机随即响应,前后滚筒飞转,精准切割原煤,滚滚“乌金”便顺着皮带输送到地面。

办公室内,操作监控系统显示出各个工作面的实时画面,马兰矿采煤区区长郝以瑞轻滑鼠标滚轮,观察着井下采煤的情况。“如果发现运煤的皮带跑偏了,可以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井下人员解决。”郝以瑞说。

近年来,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持续推进,智能综采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陆续上岗,成为与工人们配合默契的“值班搭子”。

技术与人工如何配合?

智能综采系统作为远程终端,如同整座煤矿的“智慧大脑”。传统人工作业的部分操作流程被编写成智能化程序,工人们发出指令,井下综采工作面中的智能化采煤机便能进行“记忆割煤”,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采煤效率。

除了值守煤矿,智能化技术还当上了“安全员”。

距离马兰矿不远的西山煤电屯兰矿,AI预警平台成了矿井安全生产的一道“智慧防线”。

“嘀!”凌晨2点55分,屯兰矿机电部外维队队员王建平的手机弹出一条报警提示,机房1号风机发出报警。他立即安排人员到现场查看,并及时进行处理。AI预警平台能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和人员操作行为,并及时将监测信息推送给工作人员,确保设备隐患能够被迅速排查。

智能化技术让值守煤矿更加安全。

为避免挖煤时岩层塌方,做好支撑防护至关重要,要用多组液压支架撑起工作面的顶板。丁超回忆,之前搭建液压支架要靠两名工人合力完成,顶板上还随时可能掉落石块,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工人。而现在,每个拉架装有红外传感器,可远程控制支架进行自动拉移,伸展的护臂会牢牢顶住前方煤壁,防止拉架过程中出现伤人事故。

值班更轻松,生产效率也更高。

依托智能技术,井下操作工变成了巡视员。“过去,我们1个工作面十几个人都忙不过来;现在取消了夜班生产,人员也减少到8个人,但日产量没有减少。智能技术解放了劳动力,生产时间由原来18小时缩短为12小时,生产效率提高了40%以上。”郝以瑞说。

采煤完成,怎么把原煤“毫发无损”地送到选煤厂?

最后一步,离不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保驾护航。从矿井到达选煤厂,要经过一个1142米长的陡坡,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轨道匀速前行,机器人内置数据采集分析摄像头,可以检查输送机的运行情况,紧盯运输的方向是否跑偏,是否有掉落的散煤;借助拾音器录制和分析设备音频,发现异常便能自动报警。此外,机器人的红外热视摄像头还能模拟人的双手,轻松探测到工人不易接触到的设备部位的温度。

与此同时,在调度指挥中心终端屏幕上,可以显示出智能巡检机器人一路的见闻。“它能代替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弥补人工巡查的盲区,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让它护送原煤运输,我们很放心!”马兰矿机电部主任工程师郭天骏笑着说。

截至目前,马兰矿和屯兰矿共建成16个智能综采工作面。在山西,煤炭智能开采领跑全国,全省50%以上的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

“随着煤岩识别技术和井下定位系统的持续升级,真正实现无人化开采的那天离我们已不再遥远。”郝以瑞说。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