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聚力打造立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体系
️AI赋能 智慧出行
️合肥聚力打造立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体系
早高峰行驶在路上,看不见的“交通超脑”快速分析海量数据,通过AI算法动态调整信号配时,大大提升通行效率;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内,跨航司行李直挂服务让中转旅客轻装出行;在合肥高铁南站,旅客无需二次安检即可无缝换乘地铁……
作为全国交通强国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近年来,我市聚焦“数字赋能、智慧服务”,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市民出行和城市发展创造高质量交通环境。
️数据驱动城市“智”理
走进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巨幅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市交通数据。平均每天2亿条的多源信息在此汇聚,1.8亿条互联网路况与1800万条行业数据等交织成网,构建起城市交通感知体系。
通过分析包括交通拥堵指数、道路拥堵排行以及当前在途车辆等信息在内的海量数据,该中心的“交通超脑”智能生成交通拥堵报告,为制定路口优化方案提供依据,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过去高峰期拥堵的路口,如今通过AI算法动态调整信号配时,实现179条涉及862个路口的绿波道路长度达到306.03公里。联网路口绿波覆盖率为27.56%,干线平均行车速度提升34.5%。”合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负责人介绍,依托“交通超脑”,汇集海量数据赋能城市交通治理,实现信号灯智能优化、交通事件主动预警、恶劣天气精准导航等29项实战应用。
据了解,合肥市目前已开放四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单向总里程1249公里,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高铁南站、合肥港集装箱码头、骆岗公园等场景试点无人驾驶观光车、清扫车、搬运车,T99路成为安徽首条配备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公交运营线路,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管理的创新应用,智慧交通触角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
️“一码通”便利出行
“现在真方便,扫码就可以坐地铁、公交。”搭乘轨道交通2号线的市民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乘车码。
合肥市以数字技术驱动服务效能提升,二级以上客运站100%实现电子客票,轨道、公交全面支持交通运输部“一码通”、全国交通“一卡通”。合肥轨道交通APP为市民出行提供一站式智慧服务,合肥公交APP提供实时查询、定制约车等服务。
如何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提升“最后一公里”通达的便利性?记者了解到,合肥市交通运输局正在牵头编制《合肥市“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规划》,通过设施融合、线网融合、服务融合的综合手段,完善公共交通出行链,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目前,市区246条公交线路与轨道站点实现接驳,75%的轨道站点50米内设有公交站。乘客可通过电子屏、扫码等方式获取公交到站等实时信息,慢行系统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绿色出行”成为公众出行常态。
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旅客在合肥转机时,可凭进港航班登机牌、行李提取联及有效证件,在中转柜台办理相关手续,无需提取托运行李和二次安检,实现跨航空公司行李直挂服务。合肥高铁南站与轨道交通实行“单向安检互信”模式,换乘时间大幅缩短。
展开全文“从‘走得了’到‘走得好’,智慧服务让旅途更舒心”。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转型正助力全市交通智慧服务提质升级。
️从田间到空中的智慧链接
在肥西县,智能快递无人车穿梭于14个村庄,日均配送邮件超1500件。
通过智慧物流平台,合肥市打通“资讯门户”“共享仓储”“绿色城配”等模块,实现仓储数字化、运输智能化。
“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在加速破解”,合肥市邮政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全市已建成64个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1061个村级站点,公交运邮线路覆盖72条,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实现双向畅通。
“开机,检查完毕,起飞。”在安徽顺丰蜀山分拨中心,一架满载货物的无人机腾空而起。15分钟后,无人机准确降落在天鹅湖畔的降落点,快递人员取下货物,迅速送往顺丰政务区营业点。
当快递、外卖骑手与无人机“搭档”,合肥城市配送“立体时代”正在开启。
如今,在合肥上空,21条“生命航线”正有序运转。无人机装载着血液,飞行在血站和医院之间,为急救争分夺秒。这一条条意义非凡的“生命航线”,让人看到了低空经济服务民生的更多可能。
“干线-支线-末端”低空物流网络正在构建:姥山岛邮政配送、医院血液运输等线路已经累计飞行几千架次;融创茂至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无人机+外卖”线路试飞成功;顺丰分拨中心至市政务中心支线顺利运营……合肥这片天空,正成为智慧物流的新蓝海。
从“交通超脑”到无人驾驶,从“一码通城”到低空配送,合肥市正以创新为笔、智慧为墨,在智慧交通的赛道上全速前行,为市民描绘更便捷、更高效、更绿色的出行未来。(余佼佼 甄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