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停滞不前,到底是谁锁死了人类的进步?

2025-04-0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如果我们问一位百岁老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您对这个世界有何感受?”

老人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应:“世界变化太快了!” 的确,人类在近百年间的发展速度堪称惊人,这一现象令人叹为观止。

曾有人感慨:“我在山里隐居十年,再度踏入尘世,感觉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了,一切变化都超乎想象。” 事实也的确如此。倘若你是 70 后或 80 后,将 30 年前的人类社会与当下进行对比,便会清晰地察觉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知道,在古代,不要说 30 年,即便是 300 年,人类社会的变迁也相对缓慢。而过去这一个世纪之所以发生如此迅猛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几百年来,人类坚定不移地踏上了科学发展的征程。

科学的强大力量为我们推开了新世纪的大门,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与机遇。上个世纪,科学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人类的研究和探索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了解上个世纪基础科学的人都知道,相对论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让我们对空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量子力学的建立,引领人类步入微观世界,探索微观粒子的运动奥秘。

与此同时,上个世纪抗生素的出现,有效遏制了细菌的肆虐,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福祉。诸多基础科学的诞生,为后续科技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倘若没有它们,便不会有后来层出不穷的各种科技成果。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科技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时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以手机为例,20 多年前,手机价格昂贵,功能单一,只有少数富人和企业老板能够消费得起。然而,仅仅 20 年的时间,手机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日常工具,价格亲民,就连孩子也能轻松使用。

通信技术同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短短 20 年间,从 2G 到 5G,人类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一次次技术飞跃。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更迭速度之快,让许多人误以为人类的基础科学仍在持续高速进步。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自上个世纪众多基础科学理论相继问世以来,近半个世纪,新的基础科学理论几乎陷入停滞。

进入 21 世纪的 20 多年,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首张黑洞照片的发布、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确认、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等。

然而,深入剖析这些成果就会发现,它们本质上都是建立在上个世纪提出的基础理论之上。引力波和黑洞的发现,源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预言;希格斯玻色子的证实,是标准模型的成功验证。

由此可见,本世纪至今,基础科学理论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宇宙的大部分科学奥秘,只需沿着上个世纪的理论继续发展,就能成为宇宙的主宰。但这种想法无疑是荒谬的。

实际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极为有限,可能连 1% 都不到,99% 的宇宙对我们而言依然充满未知。科学家提出的宇宙文明分类体系表明,以目前人类文明的实力,仅能达到 0.7 级,甚至尚未达到最低级的一级文明标准。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基础科学的停滞不前呢?这主要涉及两个关键因素:能量与人类寿命的限制。

1964 年,科学家卡尔达肖夫提出了卡尔达肖夫等级指数,这一指数旨在通过衡量一个文明能够掌控和利用的能量水平,来评估其先进程度。

按照这一标准,宇宙文明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最低级的文明也需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以这一标准衡量,人类文明目前仅处于 0.7 级,即便是电影《流浪地球》中描绘的人类文明,也不过刚刚达到 1 级。这一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能量无疑是衡量一个文明是否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要素。

人类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而工业的核心在于能源。真正能够推动文明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是能源的革命性突破。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类的工业发展高度依赖化石能源,这种被誉为 “工业血液” 的能源,尽管在过去一个世纪推动了科技的迅猛发展,但也暴露出两大严重弊端。

其一,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是导致地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地球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一旦耗尽,而人类又未能及时找到替代能源,不仅发展会受到严重制约,甚至可能出现科技和文明倒退的危机。

可控核聚变技术有望成为化石能源的理想替代品。这是一种清洁高效、能量密度极高的能源,其实现不仅有助于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让蓝天白云重回人们的视野,更将为人类开启星际探索的新时代。

可控核聚变之所以对人类意义重大,还在于其所需的原材料极为丰富。核聚变反应的主要原料是氢,氢在宇宙物质中占比高达 90%。地球作为一个海洋星球,水资源丰富,科学家经测算发现,一升海水通过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 300 升汽油。

此外,在太阳系中,科学家还发现了许多水资源比地球更为丰富的行星,同时,木星和土星这两颗巨行星更是巨大的氢库。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旦实现可控核聚变,人类将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为什么说人类寿命限制了基础科学的进步呢?

众所周知,人类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往往离不开伟大科学家的智慧和贡献。上个世纪,正是因为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才催生了众多基础科学理论。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时空的认知。

然而,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这使得人们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过去,学习科学知识可能只需 20 年,而如今则需要 40 年甚至更长时间。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未来所需的学习时间还将持续增加。

如今,科学家通常需要获得科研博士学位,这往往要到 30 岁左右才能实现。

而要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通常至少要到 50 岁以后。但人类的平均寿命仅 80 岁左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会逐渐衰退。这就导致科学家在花费大量时间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即将取得重大突破时,却可能面临生命的终结,或者因思维能力的下降而无法继续深入研究,实在令人惋惜。

因此,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寿命是制约人类基础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倘若人类的寿命能够延长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便能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研究,凭借他们卓越的智慧和洞察力,人类或许早已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步入一级文明行列,开启星际航行的新时代。

鉴于寿命对人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基因技术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

生命的有限性犹如自然规律施加给人类的一道枷锁,而要打破这一枷锁,基因技术或许是关键所在。通过基因编辑和改造技术,人类有望大幅延长寿命。

届时,科学家将拥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人类基础科学也将迎来新的爆发期,引领人类迈向星际时代。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