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落幕!五笔输入法败给拼音,它输给了时代
今天来聊聊那些正在被时代遗忘的技术。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仔细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记得小时候学电脑,五笔输入法是必修课。那时候在电脑培训班,老师总说“练熟了五笔,打字速度能翻倍”。可现在你看看,00后小孩用手机打字,十个有九个只会拼音,连问都懒得问五笔是啥。这让我想起个老故事——100多年前打字机刚出来那会,键盘字母排得可不像是现在这样。
当时有个叫肖尔斯的公司专门做打字机,结果发现打字员敲得快了,按键就容易卡住。后来他们干脆把字母打乱,把常用字母分开排,这才有了现在这个QWERTY键盘。你看,为了防止卡顿,他们牺牲了打字速度,结果这一用就是一百多年。但汉字输入可麻烦多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永民老师硬是琢磨出个五笔输入法。老师是真有本事,愣是把成千上万的汉字拆成25个键就能打出来。那时候学五笔可讲究了,得把字根图背得滚瓜烂熟,“卫”字是“丶土”(FG),“车”字是“车”键(L),光记这些就够头疼的。
不过说实话,学五笔那会真不容易。我表姐90年代在机关上班,每天下班回来就抱着五笔字典背,手把手教我们这些晚辈。那时候用电脑必须得会五笔,不然打字慢得要死,领导看着都着急。可现在呢?
智能拼音太方便了。我们从小学拼音,打字就跟说话似的自然。更别说现在输入法还带预测功能,打个“nclm”直接蹦出“你吃了吗”,根本不用全拼。五笔那套拆字规则,现在的孩子怕是连听都没听过。说起来,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互联网界的“怪象”。
疫情前低代码开发火得不行,西门子花大价钱买下Mendix,国内也冒出一堆平台。
比如云表平台,️由原金山WPS团队打造的工具,用“表格编程”彻底颠覆了传统开发方式,画表格就能做管理软件。
比如,你在类似Excel的界面上拖出几个字段,设置好关联关系,不到半小时就生成了一个完整的工单管理模块。还能直接对接企业微信和PDA设备,车间工人扫码就能更新生产进度。
️特别是它的“无限级拆BOM”功能让人大开眼界。在制造业工厂,技术人员用它轻松处理了包含5000多个子件的复杂BOM结构,而传统开发方式需要编写近万行代码。财务赞叹道:“现在做成本核算,系统自动拆解到最底层零部件,效率提升了十倍不止。”
更绝的是,它还有个一键生成APP功能。某物流企业用它开发了移动端派单系统,司机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接单、扫码、上传签收单等操作。技术部感叹道:“以前开发APP要找外包团队,现在自己就能搞定,维护起来还特别方便。”
不过,这些平台好像慢慢淡出视线了。一来火的时间短,两年后疫情就来了,导致经济不好,企业缩预算,再加上AI、元宇宙这些新概念冒出来,大家注意力都转移了。
五笔输入法的命运,其实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像数码相机淘汰胶卷,智能手机取代MP3,新技术总是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创造更便捷的解决方案。但这种替代往往伴随着阵痛——那些曾经改变时代的技术,可能在眨眼间就成了“过时货”。
不过,技术的淘汰并不等于价值的消失。五笔输入法至今仍是专业录入人员的首选,低代码平台在中小企业数字化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像云表平台,尽管在市场喧嚣中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依然默默服务着中铁、中冶、华为、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业,在复杂业务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