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路翠翠:“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 导师有话说

2025-04-0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在科研领域,女性的光芒尤其闪耀,北京理工大学路翠翠教授就是这样的存在。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果敢,带领团队在光子芯片领域开辟新路径,并将这一成果发表在期刊上();但她在育人中,突破性别边界,唯有热爱与专注。近日,中国激光杂志社“导师有话说”栏目对路老师进行了采访。

️Q1

️路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导师有话说”栏目专访,能请您向大家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近年来的进展吗?

我的研究方向是拓扑光子学与微纳光子学。我们课题组的拓扑光子学研究侧重探索新型物理机制,尤其基于光子晶体、超构材料、超构表面等人工结构体系,设计和验证有趣的物理现象,理解拓扑光子态的产生和传输机制,并结合实际应用,同时研究非厄米体系的拓扑物理现象;在微纳光子学研究方面,希望做一些应用方面的探索,结合拓扑光子学机制,从物理层面为微纳光子器件和光子芯片的研究注入原始创新,从物理根本上解决微纳光子器件的鲁棒性问题;面向国家需求,提升器件性能,为光子芯片的设计提供新策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课题组在“物理”和“应用”两方面都在努力,近年来实现的合成维度光子晶体拓扑彩虹、基于人工规范场的朗道彩虹、基于智能算法的片上路由纳米器件、集成光子芯片等工作,是其中的代表性进展工作。

展开全文

️集成️光子芯片。发展出一种新型逆向设计智能算法,实现了高集成度多功能的集成光子芯片;通过引入时分复用与矩阵分割技术,实现了对偏微分方程快速高精度求解的光子芯片[Science Advances 10, eadm7569 (2024); Advanced Photonics 7, 016007 (2025)]。

️Q2

️在您的研究里,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您是如何安排学生做这些方向的️?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课题组里面研究生的方向不同,如何协作,这可能也是很多课题组遇到的情况。我确实希望一个课题组里的学生研究方向不同,这样在讨论的时候可以形成交叉、开拓视野,不同方向的研究思路有些时候会相互启发带来灵感。同时,这个问题又具有复杂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规划的很好,就可以鼓励他们各自研究不同方向,尤其是高年级的研究生,推动他们独当一面,独立开展研究。如果学生做一个方向有困难,可以让几个学生一起做,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侧重点,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比如有负责理论的,有侧重微纳加工和测试的,协作来完成一个大工作;并且导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紧密地跟学生交流,分配不同的研究任务,使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各尽其责。

在我们课题组中,有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我鼓励这样的学生多侧重新物理现象的探索,尤其是拓扑光子学方向,需要学生同时具有凝聚态物理和光学研究基础,又要瞄准前沿创新。我安排课题组里动手能力强、写代码快的学生侧重微纳光子器件研究。当然,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关系紧密,也有学生同时兼顾物理和应用研究。

️Q3

️据了解,您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指导的多名学生获得学术会议优秀海报奖,您在指导学生方面有哪些独特的经验或心得吗?

很幸运能够跟我们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组队成功申请到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我们申报的是大学物理课程,是北京理工大学公共基础课,那段时间大家白天上课,每天晚上一起讨论和完善申报书到深夜,不断提炼和总结。大家明确了秉承“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凝练出物理基础构建、创新能力养成、理想信念塑造的“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结果是美好的,申报过程更值得回味和珍惜,我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每晚的讨论事无巨细、咬文嚼字,却从未感到疲惫。

关于学生获得优秀海报,主要还得靠优秀的科研成果,并且还要讲究海报的格式,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布局美观。在海报交流期间,我一直安排学生守在自己的海报前,积极跟参会人员交流,这也是一个基本要求。学生参会前,无论是海报或者口头报告,要求他们先在组会上讲,大家一起交流,提一些建设性意见。不仅是参加会议,包括学生的文章修改我现在也是放到组会上,让大家一起看着,我进行修订,这样学生不仅知道哪些地方改了,更清楚了为何要这么修改,认识到不同期刊具有不同的品位,久而久之学生便能站到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和写文章。文章修改有些共性问题,非常有必要在组会上讨论和澄清,以便提醒组里所有学生。

️Q4

️对于未来的科研或者育人方面,您有哪些规划和期望?

科研方面,我希望瞄准国家需求,在基础研究中探索出真正有新物理的东西,在应用中,结合新物理机制和先进技术做出指标领先的微纳光子器件和光子芯片。我分享一个小故事,我在香港大学访问期间,有幸研究了超构表面体系来实现人工规范场以及朗道能级,发现过去的相关研究聚焦在如何在不同的体系(例如声学、弹性波、电路、光波导、超构材料等)中构建人工规范场实现朗道零模,鲜有研究去挖掘朗道模式的应用。通过引入人工电场打破了狄拉克光子晶体体系朗道能级的简并,实现了具有分频功能的朗道模式,我们命名为“朗道彩虹”。跟以往拓扑边界态不同,朗道模式是体态,不受带隙限制,期望把丰富的朗道模式进一步利用起来,往微纳尺度光芯片上面去做。

在育人方面,我期望学生能积极主动,不要被导师推着前行。一定要做挑战的事情,具备跟困难死磕到底的毅力。

️Q5

️您从2025年起担任了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Letters期刊Topical Editor,您觉得国产期刊哪些方面可以提升?能否给一些具体建议?

首先,我们国产期刊可以进一步提升处理稿件的速度,提高效率。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Letters期刊处理稿件速度很快,主编每年都会把每个编辑当年处理稿件的情况总结发给各自邮箱(我基本都是当天处理,也就是Editorial Review平均周期是零天),每一位编辑能够看到跟期刊平均情况的差别。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线上编辑会议把世界各地的编辑召集起来一起交流,对于国产期刊来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每一位编辑都能讲一下自己的心得、遇到的问题还有对期刊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其次,国产期刊要能够保持与时俱进,有的研究方向更新很快,还有的研究尤其是一些交叉方向出现新的关键词,期刊内部设置的关键词也应当更新,及时进行补充,以便作者投稿选择匹配的研究方向。针对热点问题,比如有的作者通过人工智能(AI)来写文章,我看到有的期刊已经明确声明不会送审。此外,如果用AI修改或润色一些语句,期刊是否允许,这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Q6

️听说您经常跑步,您是如何开始并坚持跑步的?不知道这项兴趣给您带来哪些改变或收获?

说到跑步,不得不提到光学跑团。跑步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之前自己也偶尔跑步,不成体系,2025年4月我加入“ ️中国光学跑团”后,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相互促进和相互鼓励,并且每个月有跑量的统计,有压力自然就有了动力,跑步就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通常会在早上很早起来跑步,这样感觉一天可利用的时间很长;偶尔也会下午或晚上,比方说写材料或者改文章改累了,跑个步回来再改效率会更高。跑步不仅对科研有所助力,还能帮助管理体重,增强毅力。平时慢跑为主,不追求配速,有利于身心健康持续发展。人生如跑步,慢慢跑并且一直跑,就可以跑很远。学生也不妨尝试慢跑这项活动带来的乐趣,调节情绪、增强身心健康和适应能力。

️Q7

️对于正在学习光学或准备进入科研领域的学生,您有什么寄语或者建议?

首先希望研究生不仅仅要重视做科研,更要重视自身的品行和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在科研方面,要做有挑战的研究,“最困难的时候正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趁年轻好好去做。自信但不要自高,永远保持学习的态度;及时交流和讨论,敢于提出问题,不要怕别人耻笑;要有毅力,坚持不懈又肯动脑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初进入科研领域读不懂文献很正常,还需要配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和阅读参考文献。具体到细节,在文献方面,一开始可以先读一些中文的学位论文,快速了解领域的进展和基本研究方法,还需要阅读课题组最近几年发表的论文,便于快速融入课题组的讨论并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之后便可以结合研究方向把精力多花在相关期刊论文上。

在理论方面,建议学习一些基本的软件操作,多听一下导师和组内师兄师姐的建议,从他们那里学一些经验少走弯路,接着复现跟自己研究方向紧密的一些工作,通过复现已有结果,也有助于对文献的理解。在实验方面,一开始一定要跟随有经验的学生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扎在光学实验室反复尝试,达到熟能生巧,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测试自己设计的样品。此外,学生最好能够制定学习规划和科研进展的时间节点,不妨多跟时间赛跑,跟自己比拼。总之,刚进入科研领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上手一个研究方向,多询问导师的建议,先瞄准一个方向做起来。

最后想说,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愿与学生共勉。希望我们都能珍惜当下,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

️个人简介

️路翠翠,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拓扑光子学与微纳光子学,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5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Science Advances、(2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3篇)、Optica 等期刊发表论文66篇。自2025年起担任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Letters 编辑(Topical Editor),并担任编委(Topical Editor)、Chip、APL Photonics 期刊青年编委、中国激光杂志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担任CLEO、CLEO-PR、CIOP等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曾获2022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22年度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1 PIERS青年科学家奖、2022 Journal of Optics“Emerging Leaders”、2023全球光电大会青年科学家奖。

编辑 | 吕璇

如有光学论文写作/实验笔记经验、绘图工具介绍,或其他优质稿件,欢迎投稿至 ioptics@clp.ac.cn。

️稿件一经录用,我们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来稿!

全部评论